父母與孩子積極參與救濟災民的事業,向遇到困難的同胞伸出援助之手,盡到了社會責任,也使孩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更讓孩子對父母生出了崇敬信賴之心。
第四來源:寬容
打罵孩子有時的確能讓孩子“怕”,這也是許多父母認為這種方法能建立“威信”的原因。但是否該深入想想,孩子這時究竟是害怕懲罰還是真的信服了你的道理?再想想,威信是否能靠武力建立?
其實恰恰相反,暴力隻能讓孩子心中充滿恐懼和仇恨,寬容才能讓孩子感覺你的力量——這種力量與皮鞭無關。而也隻有這種力量才能讓孩子敬重、信服,並為自己的父母自豪。
寬容孩子的錯誤,並不是指對孩子的錯誤放任不管,而是指孩子有了過失,犯了錯誤,應允許他有一個認識、反省自身的時間和機會。《我的母親》的作者容桂宏談到了小時候被母親寬容的一件事。
“我的鄰居家曾有一株龍眼樹,當龍眼成熟時,我就和小夥伴偷偷爬上去摘龍眼吃。有一次,我沒去上學,一個上午都在龍眼樹上摘搶爭鬥。到了放學時間,若無其事地跑回家,端起飯就吃。我的逃學沒能瞞過母親的眼睛——褲子被樹枝劃破,身上還沾著樹葉。但母親沒有打我,也沒有罵我,而用娓娓的規勸和不動聲色的‘揭露’令我悔悟。從母親那慈祥的帶有淚水和希望的目光中,我的自尊心被啟蒙了,逐漸感到了生命的莊嚴和可貴。從此,我再也沒有騙過母親,直至長大後走向社會,我都是以誠待人,靠自己的誠實和人格贏得朋友,贏得生活。”
對錯誤的另一種寬容方式,是孩子對自身的過錯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主動向父母坦白時,父母對過錯不再追究,這樣也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這是因為當孩子對其過錯有了認識,內心感到痛苦愧疚時,最需要別人的理解和信任。若此時,父母以非言語形式既表示痛心又充滿信任和期待,可使孩子加深內疚感,促其反省、自律,激發其改過的勇氣。
第五來源:生活細節
“威信”,這個詞聽起來很大很嚇人,其實,威信往往建立在一些生活細節之上。想一個在你心目中有威信的人,你為什麼對他有這種印象?因為他在處理複雜問題時的冷靜,因為他在作決定時的果斷,因為他不管怎樣煩躁也能控製自己,是嗎?
相反,如果他一遇到為難的事就心神不安,該做出決定時猶猶豫豫,如果他自己不高興就拿別人發火……你是否會認為他“有威信”呢?
孩子對我們的信服也同樣依賴於日常生活的細節,依賴於一些你自己可能也沒意識到的習慣。
1.主見——做決定的果斷性。
有主見的人才會有威信,這是肯定的。誰也不會信任一個自己都要依靠別人做判斷的人。在孩子麵前,你應該充分表現你的主見(別忘了,你可是孩子的主心骨呀),迅速地作決定,並且做了就不反悔。
有些父母說:我做不到。當然,能果斷地作決定,這個要求也真有點高,筆者自己也做不到。不過,好在家裏的事許多並不複雜,即使決定做得不那麼正確,也不會有什麼害處。那麼比較重大的、你沒法拿主意的決定,你可以背著孩子做。
2.勇氣——敢於出來說話。
至少有一次,讓孩子看到你站出來說話。比如,開家長會時,老師當眾批評你孩子的不是,這時,當場站起來為孩子辯護!和孩子一起出門時,站出來指責你看到的不公正不道德的行為!隻要有一次,孩子就會對你油然生出敬意。
3.冷靜——控製自己的情緒。
在任何情況下保持冷靜和理智,這本身就非常值得敬重。有威信的人首先要有力量控製自我。喜歡用發火來嚇唬孩子的父母,記住,不管你怎樣發火,都不如冷靜來得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