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上篇 讓溝通更有效 (4)(1 / 3)

中國曆來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俗話。傳統家庭的許多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不是厲聲喝斥就是拳腳相加。這種粗暴和愚蠢的行為,給孩子身心造成了嚴重的摧殘。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首先要控製情緒,保持冷靜。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消除兒童不良行為的最好方式也是忽視不良行動,同時強化好的替代的行為。

一位女教師一次在課堂上提問,一個女生竟說:“我不回答你,”課堂裏議論紛紛,老師也被氣得臉紅心躁。但她很快冷靜下來,問全班同學:

“同學們,我的問題難答不難答?”

“不難!”

“你們能回答嗎?”

“能。”

這一問一答,明確了基本是非,也使緊張的空氣緩和下來。然後進一步爭取主動,以平等待人的態度詢問原因:

“劉燕同學,你不回答我的問題,必定有其原因。我猜想,是不是我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不能為人師表;不能讓同學們信服,才使你這樣呢?”

“老師,沒有,沒有的事。”劉燕開口了。

老師又說:“既然我還稱職,那是不是我的問題太簡單了,引不起你的興趣,你不屑於回答呢?”

“不,不是……”劉燕語調低沉。

“要麼,就是你不會回答,又怕丟麵子,不肯承認,才想用這種方式搪塞過去。但我為什麼要這樣認真呢?我實在不想看到你交不上考卷呀!”

“老師,你別說了……”劉燕哽咽著,“請你告訴我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再回答給你聽,好嗎?”

“好的。”老師叫另一個學生回答了問題,又讓劉燕複述了一遍。一場風波就這樣結束了。

顯然,這位老師能夠解決問題,首先是從控製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的頭腦做起的。如果意氣用事,圖一時痛快,那麼不但不能使對方轉變態度,還會損害自己作為老師的形象。可見,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和老師一定要控製情緒,這是批評藝術中最關鍵的一條。

●不說傷害孩子感情的話

如果父母在批評孩子時講求一點藝術性和人情味,努力讓孩子明白父母是在愛他們、關心他們,批評的效果將大不一樣。

一句話可以把人說笑,一句話也可以把人說跳。有些父母在批評孩子時,不注意自己說話的內容和方式,很容易刺激和傷害孩子的感情。“小孩子懂什麼,不準和大人頂嘴!”“你怎麼這麼笨?腦子讓狗吃掉了!”之類的話,隻會使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變本加厲。

比如,你不在家,孩子爬上桌子找糖吃,結果不小心打碎了糖罐。你回家一看,明知是怎麼回事,卻還要瞪著眼睛追問:

“誰把糖罐打碎了?”

孩子一看你生氣的樣子,害怕了,支支吾吾地說:“我……不知道。”

“什麼,明明是你幹的,你還說不知道?”

“不,不是我,我沒打!”

“好嗬!小兔崽子,你還敢撒謊!”

“我沒撒謊!”

父母明明知道孩子是不小心打碎了糖罐,為什麼還要以“審判官”的口吻逼孩子招供呢?也無怪乎孩子隻好以幼稚的撒謊自衛。正確的做法是:先不要生氣發火,讓孩子說話。

“告訴我,是不是你想吃糖,不小心打碎了糖罐?”

“是的……”

“你現在該怎麼辦?”

“承認錯誤……”

“你是怕爸爸媽媽責怪你吧?沒關係,下回小心點。有些東西,最好爸爸媽媽回來幫你拿,好嗎?”

“好的。”有了父母的愛護,孩子就能心甘情願接受父母的批評。即使對某個問題有不同看法,也就心平氣和地講是非論道理,而不是成心頂撞,意氣用事了。

如果父母在批評孩子時講求一點藝術性和人情味,努力讓孩子明白父母是在愛他們、關心他們,批評的效果將大不一樣。孩子因為貪玩回家晚了,他本來有點不好意思。這時,你若說:“你幹什麼去了?這麼晚才回家,簡直不像話!”這就刺痛了孩子的自尊心和感情,隻能激起孩子向大人的對抗。而你如果說:“你可回來了,真讓我擔心!沒出什麼事兒吧?準是餓壞了,快吃飯吧。”這樣一來,孩子肯定會主動向你解釋晚歸的理由並請求原諒,接受你的批評和建議的。

●積極的批評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讓他感受到侮辱或貶低。先誇誇孩子的優點,再指出“美中不足”,或者以商量建議的口氣批評孩子,孩子的心理就會好受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