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上篇 讓溝通更有效 (4)(2 / 3)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一位有著充分心理準備的領導,到基層征求下屬的意見。大家見他真心誠意,便開始直言不諱。開始,他還能鎮定自若,泰然處之。但後來批評意見越來越多,越來越尖銳,他坐不住了,漸漸失去了風度,終於惱羞成怒,拂袖而去。這故事告訴我們:沒有人愛聽批評,即使是很有涵養的成年人。至於孩子,對批評更是“深惡痛絕”。所以多讚美、少批評,應是家庭溝通的捷徑。

如果遇到非批評不可的情況,我們也要考慮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讓他感受到侮辱或貶低。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理由恭維他,把他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然後再告訴他“美中不足”。這對孩子的心理而言就容易接受多了。

一個女中學生違反校規,穿了一件超短裙到學校,對這種情況老師是不能不管的。當她把這個女孩叫過來的時候,很多學生都圍攏過來看她怎麼管。此時,那女孩的心理狀態也到了最敏感的時刻。

老師:哇!好漂亮啊!我很早就聽說你的審美觀與眾不同,今天看來果然名不虛傳。你們看,她裙子和上衣的顏色搭配得多協調!

女孩:老師,你喜歡嗎?(心花怒放地)

老師:很喜歡,真的很漂亮。就是……裙子的長度嘛……

女孩:你是說,太短了?

老師:噢,你已經知道了。

女孩:我明天換一條長的。

老師:(親昵地摟過女孩,邊走邊耳語)你現在就回去換,我給你一節課的假。

你想這個女孩會對老師有敵對情緒嗎?我看感激還來不及呢!她本來穿超短裙來上學就準備好了當眾挨批,但她萬萬沒有想到老師會表示對她的欣賞。尤其是在大家麵前的讚美之詞,著實讓她感到滿足和愉悅。她可以清楚地感覺到:雖然自己違反了校規,老師卻在有意識地保護她的自尊。所以,即使是作為一種回報,她也會心甘情願地做一次“犧牲”。

以一種商量激勵的態度進行批評,也會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自覺自願地改正錯誤。

球王貝利少年時,一度染上吸煙的毛病。一次被他父親發現了,貝利非常害怕。擔心受到責罵。可他父親卻以朋友般的態度,非常和氣地對他說:“你踢球很有天分,以後或許能成為一名好手。可吸煙對身體是有害的,如果因為它而沒能使你成為球星,你會遺憾的。吸不吸煙由你自己決定。”說完把自己僅有的一點兒錢給了貝利。父親這種民主、商討的態度使貝利悔恨不已,從此,貝利改掉了吸煙的毛病。當回想往事的時候,貝利說:“如果當時父親狠狠地揍我一頓,那麼我今天很可能隻是個煙鬼。”

怎樣詢問孩子的心理活動?

●以朋友的方式去詢問

父母時常感覺,孩子不願意父母詢問他,多問幾句就煩了,但要父母不問吧,又實在放不下心。其實,隻要父母學會站在孩子而不是成年人的立場看問題,雙方在平等的討論中尋找共同點,相互會容易溝通和理解的。這樣的交談使孩子沒有戒備心理,不用擔心自己遭受批評、斥責,因而,他內心深處的疙瘩可能會隨著對話而逐步融解。

有一位家長是這樣與孩子交談的:

孩子對父親說:“爸爸、媽媽,你們一點都不理解我的心情。在學校裏,我根本不想學習,我已經厭倦了學校的生活。”父親聽了孩子的話後,平靜地問:“你覺得我們不理解你的心情,是嗎?”“你們整天要我學習、學習、學習!你就不知道我心裏想要什麼?” “你想要什麼?” “我想離家出走!” “好吧,我們先出去散散步,你願意嗎?” “爸爸,你為什麼不責備我?” “孩子,爸爸曾經也是學生,上學的確很辛苦,我也煩悶過。爸爸理解你的心情。”父親同孩子一起散步。父親向孩子說起他工作的煩惱他說他也不想幹了!孩子說:“那,那不就下崗了?”父親說:“我能不幹嗎?家裏的花銷怎麼辦”“爸爸,你要好好幹呀,” “孩子,爸爸會盡力的。孩子,每個人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但我們都得堅持住……” “爸爸,我明白了,我會多學些東西的。”

父親用朋友般輕鬆、親切、坦率的交流方式,使孩子能袒露自己的心扉,將內心的感受傾訴出來。想離家出走的孩子,在內心裏還是會依戀家裏的。如果父母沒有及時、適當地溝通,他們會在衝動之下做出任性的舉動。

父母對孩子的抱怨、煩惱,要多加理解,要聽懂孩子話中的真正意義,因為孩子語句的意義及當時說話的情緒可能與大人不同,有時孩子隻是表達他一種情緒和感受,實際上,他還是希望能很好地與父親交流的。父母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詳細陳述心理感受的機會,從而使談話順利地展開,以便得到融洽的心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