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孩子一定要有分寸
與獎賞並行的是懲罰,懲罰就其本身來說,和賞識一樣是一種教育手段,並沒有對錯之分。但這種手段在使用時需要有更高的藝術,否則就很可能起到不良效果。令人難過的是,我們周圍的大多數父母都不怎麼懂得懲罰孩子的藝術。他們誤以為對孩子吼叫、嚴厲的責備及體罰可以讓孩子學會正確地為人處事,改掉各種毛病。但實際上呢?這些懲罰不但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反而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敵意和報複的心理。
教育專家海姆?吉諾特博士說:“懲罰並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隻能使行為者在犯錯誤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更有技巧而不被發現。小孩兒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誠實、更負責。”
而阿爾伯特?班杜拉博士說:“懲罰能控製不良行為,但是並不能教孩子如何正確行為,甚至不能減少他們做出不良行為的念頭。”
那麼,我們應該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聽之任之嗎?當然不是,問題在於如何把懲罰的目的放在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尋找正確的解決辦法上來。
打孩子顯然不是一種可取的懲罰手段。父母總覺得打孩子收效大,是因為孩子在被打的時候大多表現出一種害怕的神情,有時嘴裏還經常喊著“我再也不敢了”、“我一定改正錯誤”、“媽媽我錯了”等話語。但實際上,這些話未必是孩子內心真正的改錯願望,有時隻是孩子尋求自我保護的一種反應。還有的父母,看見孩子犯錯的時候就狠打,打完以後又心疼,又主動去給孩子道歉,這樣做,非但不能教育孩子,反而可能助長孩子的不良情緒。
隻罵孩子不打孩子,也不是一種可取的辦法。父母在氣頭上,罵孩子大多口無遮攔,想起什麼罵什麼,什麼話狠就罵什麼,因此常常會罵孩子一些侮辱性的語言,這樣雖然不會給孩子造成肉體上的苦痛,但對孩子的心靈傷害極大,會嚴重地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在孩子犯錯的情況下,對其進行適當的懲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維護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進行。教育是一種喚醒,喚醒人身上的潛能。在懲罰一個人時,最重要的是喚醒人的自尊自信:我是真正的人,優秀的人,錯了應該受懲罰,接受懲罰是為了更好地做人。
●關鍵是保持冷靜
明確你懲罰孩子的目的,你不是為了傷害孩子,不是為了剝奪他的權利,不是要報複他,甚至也不是為了要“教訓”他;你的目的是要幫助孩子認識他這樣做為什麼不對,以及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所以,在父母心情不好的時候,切勿懲罰孩子。因為這個時候父母很難控製自己的怒火,孩子的注意力也完全放在怎樣逃避父母的怒氣之上,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父母首先應該做的就是保持冷靜,並且了解事實真相。這通常是最難做到的。
保持鎮定,認真傾聽。設法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事情的全部經過和所有細節是什麼。然後,你可以分析和估計孩子這麼幹的目的:他是受了朋友的蠱惑嗎?是他對別人感到嫉妒嗎?他是否因為沒有朋友而失落?
你可以用下麵一些問話從孩子那裏了解事實:
“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
“這件事是怎樣發生的?”
“你在這麼做的時候是怎麼想的?”
“你為什麼那麼做?”
如果你感覺不能保持平靜,那麼最好過一會再與孩子談話。
不要輕易地指責孩子撒謊,除非你已有充分的證據。
●回顧孩子行為錯誤的原因
這一步很關鍵:你要弄明白孩子清楚地懂得了自己做錯了事情的原因,這樣就可以讓他們吸取教訓。如果父母沒有經過這一階段,直接對孩子做錯的事數落不休,或者體罰,孩子可能不會清楚因果之間的聯係,這不能讓孩子培養健全的是非觀念,隻會增加孩子的恐懼和敵意。
先問問孩子:“你這樣是對還是錯?”不要一開始就亮出你自己的觀點,而是盡可能讓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你再心平氣和地讓孩子知道你的觀點以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