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言而有信,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具體地引導、支持,這樣遠遠勝於理論上的教導。
7.怎樣培養孩子懂得尊重他人?
□尊重孩子
父母要想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首先要尊重孩子自身,孩子獲得尊重之後,他才能更好地尊重別人。
尊重孩子,意味著父母將孩子看成一個個體,而這個個體有權利像成年人一樣做出決定。當然,說他們有權利,並不等於他們就能夠做成人所能做的事情,因為他們畢竟沒有成年人所具有的經驗和知識。
小寶10歲生日的時候,媽媽給他送了一整套國外的珍貴郵票,希望能夠鼓勵他集郵的興趣。有一天,他在朋友那裏發現了一套足球明星卡,非常喜愛,就用這套郵票換了那套明星卡。小寶很高興地向媽媽顯示這套明星卡,媽媽認真地同他—起欣賞,並評出最佳、最次卡片。媽媽說,如果小寶喜歡,她可以給他買足球明星畫冊。過了一段時間,媽媽帶他去看郵票,郵票中可能會有名人、名星。媽媽趁此機會向小寶介紹郵票的價值、價格。同時,告訴他明星卡的價格。這樣,小寶對這兩種東西的價格、價值有所了解,也有利於他以後辦一些事情。
小寶的媽媽並沒有抱怨孩子的擅自決定,她尊重小寶做事的權利,同時,她又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孩子懂得一些知識。孩子可能會做出一些差錯,但父母要以積極、鼓勵的態度讓孩子做事,尊重他們的決定,隻有經曆了,他們才會明白,才會長大。他們獲得了尊重之後,也就知道自己可以向父母尊重自己一樣去尊重別人,當他們感受到尊重的美好時,也就有可能願意用這種美好的方式對待別人。
□尊重老人
尊重他人包括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父母。
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不知道關心人。父母除了愛孩子之外,還要培養孩子,並學會真正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
孝敬老人,可以讓孩子從身邊的老人去孝敬,比如,孝敬爺爺、奶奶、祖父、祖母。
李萬華先生是如此培養孩子的孝心的:
兒子是我國第一代獨生子。早在10多年前,我就與讀初中的兒子約定,因為我們都姓一個“李”字,在血緣關係上,我們是父子,而在其它方麵,我們是平等的,是“本家”,更是朋友。
小“本家”幼時自斷奶之日起,即由年逾古稀的祖母帶往農村生活,他與祖母感情篤深。1978年冬日的一個周六的傍晚,剛滿6歲的小“本家”堅持要將1斤香油送給離我們住處7裏以外的祖母。因天色已晚,我們夫婦勸其明天再去,但他堅持己見。不得已,我們讓其步行前往,我跟在後麵暗中護送。由於地形不熟,走完二三裏,小“本家”誤入泥潭,小腿以下滿是汙泥。我急忙將其扶出泥潭並帶回家中,他媽媽一見,火冒三丈,舉手要打小“本家”,我急忙上前勸阻:“孩子送香油,本是難得的一片孝心,這是事情的主流,應該表揚,至於誤入泥潭,弄髒了衣服,明天洗洗就行了,不必動手打他了。”愛人被我三勸兩勸,覺得很有道理,反而破涕為笑,稱讚孩子的孝心。兩代人互相勉勵,使我們這個家庭對祖輩更加孝敬。
“本家”於1994年8月分配至外地工作,工作後的第一個中秋節,在我的啟發下,他寄給外公、外婆人民幣100元,以表孝心。我們夫婦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突出讚揚“本家”孝敬老人的優秀品質,轉達年近90兩位老人的激動心情及這一舉動產生的積極效應。在我們的激勵下“本家”每年在端午、中秋、春節三個中國傳統節日之前均自覺按時彙出人民幣100元孝敬年邁的外祖父母。每年300元錢孝敬老人,既培養了他孝敬老人(包括將來孝敬我們)的良好品質,又給年邁的外祖父母以極大的精神安慰。
尊重、理解、溝通、寬容是我對“本家”的八字方針。做父母的要真正做到這八個字,一要放下架子,二要努力克服幾千年封建意識的殘餘影響,三要不斷研究、探索、思考。談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文章實在是太深、太生動和豐富多彩了。
李先生鼓勵孩子孝敬老人,培養了孩子良好的品質。一個小能孝敬爺爺奶奶的人,很難想象他能從心靈裏去尊重別人。孝敬老人,除孝敬家裏的老人之外,還可以讓孩子尊重鄰居家的老人及別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