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上篇 通過溝通讓孩子學會做人 (8)(1 / 3)

許露陽女士用平和的態度,善意地去理解孩子,友好地解開了兩個“冤家”的疙瘩。她沒有質問大龍,而是讓孩子向大龍學習打球,這樣就使孩子很容易又團結到一起。

父母對待受欺侮的孩子要積極引導,並要善意地去理解,而不是激化矛盾。當孩子自身出現差錯時,最好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當孩子自身並沒有錯誤的時候,父母可以適當地去疏導、幫助。父母所采取的方式,很可能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所以,要想讓孩子能很好地與人相處,首先要使父母自己能較好地待人處世。

□讓孩子學會理解他人

一個善解人意的人能很好地與人相處。孩子,由於深受父母的寵愛,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而沒有去為他人考慮。父母多與孩子交流,讓他們學會理解他人。

周雨林經常陪兒子聊天,在輕鬆地閑談中,讓孩子更為寬容地麵對一些人和事。

一次周末,他從幼兒園回家,不像往常那樣纏著我說個不停,而是一個人悶坐在房間裏玩積木。我走過去逗他說:“今天,我們的小雙雙怎麼不高興呀。”他“哇”的一聲哭了起來,邊哭邊說:“這次我沒有得到小紅花,是老師冤枉我,其實我沒有跟王亮亮打架,而是周晶晶打的,老師記錯了。”我首先讓他停止哭泣,接著聊了起來。我說:“老師記錯了是老師的不對,但隻要我們的周雙雙真的沒有做錯事就是好孩子。”我動手做了一朵小紅花,算是補充獎勵。接著我又說:“你們老師每天要輔導那麼多學生,夠辛苦的了,記錯一兩件事也是正常的,我們應該原諒。”這麼一說,兒子也講起老師是如何的好,如何的辛苦,怎樣的喜歡他,他也覺得應該原諒老師。

兒子上小學以後,雖然由於學習任務加重,聊天的時間少了,但我們仍然堅持在吃飯或作業完成之後閑聊一會兒。兒子在學習中碰到的困難,平時看到聽到的新鮮事都是我們聊的內容,有時還會把自己的苦惱講出來,儼然一個小大人。

在兒子上二年級的時候,語文成績一度不理想,老師點名批評了他。他把這事告訴我之後,我們一起找出了原因所在,成績明顯提高,考了全班第三名。老師不但未表揚,還質問他這次考試是不是獨立完成的。回到家中,他便氣呼呼地說,老師不信任人。見此情況,我們便從“老師是怎麼想的,學生應該怎麼做”,談了近一小時。他終於明白,老師的不信任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消除。

在很多的時候,孩子是能通情達理的,關鍵是看父母如何去對孩子說。當孩子更能理解他人的時候,他的心胸也就更為寬廣,生活得更為舒暢。

□讓孩子合群

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與別人的交流比較少,與人相處未必容易。他們可能會玩很高明的電腦遊戲,看各種最新的卡通片,但他們的生活可能會缺少友誼。

父母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孤僻、自私,而是希望他們生活得豐富多彩,擁有愉悅的心情,真摯的友情。王雲姣女士在這方麵頗有體會:

我的女兒聰明伶俐,上小學低年級時成績遙領先。可是,老師說她不合群,班上的小朋友誰都不樂意與她玩,課間她常常一個人觀察天空。

從事教育工作的我,感到十分不安。怎樣才能使孩子合群呢?偶爾與朋友談及此事,友人說這樣挺好,孩子不會因為玩而誤了學習。從此我便對孩子說:“你好好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老師喜歡,家長喜愛,小朋友也會樂意與你玩的。”女兒確實聽話,經過她的努力,期末考試全年級600多人,她名列第一。可是女兒這時卻噙著淚水責問我:“媽媽,我考第一,為什麼同學們還是不與我做遊戲呢?”我啞然了。

是的,作為媽媽,我沒有對症下藥,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開了一個錯誤的處方。我感到十分內疚。從那滿眼質問的淚水中,我看到了女兒內心深處渴望與同齡夥伴一起嬉戲、玩耍的迫切要求。人際交往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慢慢地,我開始認識到要使孩子合群,隻有多與小朋友一起玩,通過她自己的實踐,才能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因此我開始有意識地請小朋友到我家做客,提供玩具與零食,想讓小朋友開心地玩耍。可是又出現了另一番情景:每當玩具玩厭了、零食吃夠了,孩子們一哄而走的時候,女兒就會緊把著門,哭泣著說:“你們吃了我的東西,不準走,要跟我一起玩。”麵對此情此景,我十分難過,隻得不住地安慰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