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蘇是這樣點燃孩子智慧火花的:
我常常在與孩子散步、玩耍時,進行交談,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啟發他的智力。有一次我陪孩子玩堆沙,他給我出了一道智力題:一張桌子四個角,鋸掉一個角,還有幾個角?我故意說:“還剩三個。”他哈哈大笑,說:“爸爸真笨,應該是五個角了!”我說:“怎麼會多出一個角的呢?”他就用一根小棒在沙地上畫給我看。我說:“你真聰明,但隻是一個答案嗎?”這時,我因勢利導,啟發他再想出幾個鋸角的方法,最後得出了三種結論:三個角,四個角,五個角。通過這個題目,培養孩子的求異思維能力。當孩子興趣正濃時,我又問:“一棵樹上有五隻鳥,打落一隻,樹上還剩幾隻鳥?”他思索了一會,除了說出“一隻也沒有了”這個答案外,還說出“四隻”(有可能另外四隻是小鳥,不會飛,或者另外四隻雖是成年鳥,但汽槍聲音輕,沒有驚動它們),五隻(有可能打落下來的鳥沒有落地,擱在樹枝上,其餘的鳥也沒被驚動)。通過這樣的提問,孩子就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為了密切配合學校課堂教學,我常利用他學過的課文培養他的思維能力。例如,當他學完第二冊的《烏鴉喝水》和《司馬光砸缸》後,我問他:“司馬光和烏鴉的做法有什麼不同?”他說:“烏鴉往瓶子裏放小石子,讓瓶子裏的水滿起來;司馬光砸缸是為了讓缸裏的水流出來。”我說:“對呀,水是死的,但都改變了情況,取得了成功,他們都很聰明。”我又追問:“還有什麼不同?”他回答說:“烏鴉往瓶子裏放小石子是為了能喝到水,為自己;司馬光砸缸是為了救人,為別人。”我說:“對呀,我們不僅要學習司馬光愛動腦筋,臨危不懼的品質,還要學習司馬光為別人著想的好思想。這樣一來,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培養了思維能力,而且滲透了思想教育。
方以蘇認為每個孩子生來都有聰明的天性,處處閃爍著智慧火花。作為一名家長,是撲滅火花,還是點燃火花,往往是在不經意的一刻。他認為他自己隻是平時與孩子接觸中,做了有心人,像燒菜一樣,常撒些味精。
家長們隻要保護和發展好孩子的認知需要,培養孩子熱愛知識、學習,就容易使孩子有可能贏得成就感。
□疏導孩子的“成就焦慮”
家長會讓成績差的孩子參加這個補習班那個強化班,對成績好的孩子,則覺得頗為省心。其實,成績好並不等於心理健康,也未必能得到成就感。
成就焦慮者把學習主要當作滿足競爭求勝需要的手段,這就使他們無法享受學習本身的樂趣。同時,它還妨礙了孩子學習需要的分化,並限製了自身的全麵發展。他們與他人的關係是一種不協調狀態。
劉女士看著女兒排名第一的成績表,高興地說:“乖女兒,媽媽要好好犒勞犒勞你,你想吃什麼好菜?”女兒卻沉默不語,滿臉痛苦狀。劉女士撫摸著女兒,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女兒問她:“媽媽,如果我不是第一名,你還給我做好吃的嗎?”“當然,媽媽在任何一個時候都是愛你的。媽媽會為你分享快樂,也會為你分擔痛苦。”“媽媽,我總擔心別人超過我,我很害怕。”“孩子,別怕——你可以是第一名,別人也可能是第一名,名次不是惟一的標準,最重要的是你的確努力過、學有所成就行了,你要學會在學習中獲得樂趣,而不是從名次中得到成就。成就的核心是能力,而名次的排列隻是一個表現形式而已。”女兒說:“如果我不是第一名,就不會受尊重,就會遭同學們的嘲諷……”“孩子,沒那麼可怕,是金子總會發光,隻要真正有實力和能力,就足夠了。”“可是……”“你看你們班除你以外的人都不是第一名,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快樂和智慧。”女兒點了點頭。“當然,第一名是一種榮譽,但比榮譽更重要的是學習本身,在學習中表現、發展了自己,這樣,你會得到成就感的。”
劉女士耐心而認真地同女兒作了平等的交流。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為學業持續焦慮,要進行溝通。根據孩子的處境去對症下藥。如果孩子隻是想超越別人,而無法享受學習本身樂趣,那麼,家長可以先讓孩子明白學習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家長對於“考試前複習時,任何一個小地方我都不放過,以確保萬無一失”這樣的孩子,引導他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告訴他參加他不能拔尖的活動也是有趣的、益智的。在這日益多元化的社會,家長更應重視孩子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有些孩子,因為成就焦慮,覺得他與別人的關係就是對抗性質,不但無法使自己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損害了周圍的人際環境。父母告訴孩子,父母是愛他的,並讓孩子明白同學之間的關係是能夠真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