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注課堂效益
上課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重要環節。
預習、複習、作業等環節都是圍繞著上課這一環節展開的。
所有學習成功者們的共同經驗就是上好課, “向課堂要效益,要質量”。
學會上課是搞好學習的關鍵,是提高自己成長、發展的關鍵。
作為父母,首先要了解、關注和幫助孩子提高課堂效益。
上課對人的學習與發展作用巨大
●珍重時間和精力代價
如今,孩子每周一般要上課30多節,每年要上課40多周,一天中孩子精力最充沛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可以說,一個人整個青少年的最佳時間都是在課堂上度過的。
青少年時期,正是一個人知識、能力、品德、思想發展的最佳時期,是孩子全麵友展、走問成年,為一生打好基礎的關鍵時期。
青少年們投入這麼多時間和這麼多精力用於課堂,那麼,你和你的孩子珍重這無比寶貴的課堂時間了嗎?
●珍重教師的熱情和指導
今天的教師,都是經過考核和選拔後任職的。他們有比較豐富的知識和教學經驗。
無論是新教師還是老教師,每堂課前都認真備課,根據教材和孩子情況,製定恰當的目標,明確重點、難點,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和安排教學過程。教師們的這些努力都是為了使孩子學習得更加紮實、得力,更加生動、活躍。
為了幫助孩廣解決好一個難點,或是為了使某個教學內容更加形象和富有情趣,越來越多的教師製作現代化多媒體“課件”。而製作課件談何容易,有的教師往往要用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業餘時間去收集資料、編寫程序、檢驗畫麵和音響效果才成。很多“程序”多是教師熬夜編寫出來的,很費心、很勞累,但隻要課上看到孩子滿意,他們就很高興了。
教師們,把他們的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甚至全部心血都傾注在課堂上了,這——點,需要父母親理解和珍重。
應當引導孩子珍重老師的投入與付出!
●充分利用課堂提高學習生活質量
我們首先看看上海奉賢縣南橋中學初三(5)班翁理勒同學寫的一篇《抓緊課內四十五分鍾》的文章:
“課堂內四十五分鍾,對每個同學來講都是公平的。可是,一堂課下來,每個同學聽課的收獲卻是不一樣的,有時差別甚至很大。我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對課堂內四十五分鍾的認識和態度不同。有些同學認為,課堂內的四十五分鍾主要靠老師, 自己的關鍵是在課外多多用功。因此,他們在課堂內的四十五分鍾裏,往往采用被動的學習方法。這些同學表麵看起來很用功,課外的分分秒秒,他們都抓得很緊,甚至連正常的體育活動也不參加。但是,隻要仔細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他們的學習效率是很低的。
因為我們現在的自學能力還很差,而老師卻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忽視課堂內的四十五分鍾,把學習重點放在課外,往往得不償失。在這方麵,我自己就有很深的體會。過去,我不重視課堂四十五分鍾,自己上課前預習了一遍課文,就覺得全懂了,上課常常開小差。結果,學習成績總是不理想。後來我改正了自己的這個毛病,對老師課堂上講的每一個問題都仔細分析,認真思考,並積極舉手發言。一堂課下來對上課內容的印象特別深,學習成績也明顯提高了。強調抓緊課堂內的四十五分鍾,並不是就可以忽視預習和複習,預習能對上課的內容先作一個了解,複習則能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的內容,這兩方麵都是為上課服務的。所以,它們同樣是很重要的。”
孩子上課投入那麼多時間和精力,有那麼多熱心教師的指導和眾多同學們的互動和幫助,還有好的學習環境及現代化設備,要充分利用這些條件,上好課,提高學習生活質量。
如何提高呢?就要看孩子在課堂上的六個“是不是”:
(1)是不是提出了更多的為什麼,對學習充滿好奇心、充滿渴望?
(2)是不是對知識積極思考,有“自己的”、“獨到的”理解,把知識學得更紮實、更係統、更有利於自己掌握?
(3)是不是積極討論發言,進行了更廣泛的參與和有意識的培養能力,發展合作精神?
(4)是不是展開了想像的翅膀,有了更豐富的思想和理想? (1)
(5)是不是對所學的東西更感興趣,對學習產生更強烈的好奇心和追求?
(6)是不是對自己及周圍的人和事有更深刻的看法和感受,對自己更新、創新的發展更有信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向上的人格?
既然上課占據了一個人青少年時間的主要部分,上課就成為青少年的生活的重要部分。那麼,就應該激發青少年整體的生命活動,提高學習生活質量,全麵發展。
上課行為水平的階梯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上課時孩子表麵都一樣,而內心的差別很大。
有的孩子上課很熱情、思維積極、活躍;而有的孩子上課傻嗬嗬的,態度懶散、思維簡單。時間長了,結果很不一樣。可以說,孩子在學校期間,出現知識、能力、品德思想等方麵的差異,包括其素質差異,很大程度上是孩子長期上課參與水平不同養成的結果。
為此,筆者和自己的學生反複商定,把上課比較好的狀態分成五級,並製定了詳細要求,印製成《階梯式上課行為水平表》,發給每個人一份。父母親也可以和孩子一同商量,按照這個表格建立自己的水平量表。
這裏筆者扼要地介紹一下各級的主要要求。
●一級叫跟著上課
上課時,孩子簡單地聽,被動地抄著筆記。當然,能跟著聽懂一些知識,也算不錯了,但這樣上課,勞動量很小,一點都不累。
問題嚴重的是,現在有很多孩子,包括一些父母和教師,還不了解這樣跟著上課,這樣過分“老實”地上課是低水平上課,是學習不能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級是識記上課
為了適合孩子理解,就叫懂記工課了。主要有以下兩個要求:
一是要積極思考。筆者上學時,有時上課因為思考臉都熱烘烘的,下課必須出去休息休息,學習好的孩子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可見,孩子學習好壞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上課思考不思考,是否積極思考的問題。所以,定要讓孩子上課積極思考。
二是在懂的基礎上有意記憶,課後能複述出課堂的主要內容。孩子現在上課的記憶問題很大,有的孩子找筆者補課,問他上課情況,別說具體內容,就連老師講的題目都不記,這樣的學習是不會好的。記憶既是人的思維基礎,又是思維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孩子正處在記憶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大有潛力。所以, 一定要加強有意記憶和課末複述。
0.欠缺方麵
上課懶散、遲滯、鬱悶、煩燥、有分心的小動作,隨便說笑。
1.跟著上課
注意力較集中,能按教師要求記筆記。
有較多的基本知識能夠跟著聽懂。
2.懂記上課
注意力集中,積極進行思考,在懂的基礎上有意記憶。
能較好地回答問題,課未能複述出課堂的主要內容。
3.聯想上課
對學習感興趣。注重知識體係。能積極展開聯想,舉一反三。
對重點知識和習題能主動積累掌握和運用經驗。能積極討論發言。
4.多得上課
能較好地掌握知識體係,能主動培養綜合和概括能力。注重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
充分發揮個性特長上課。
努力促進品質、美感等多方麵發展,擴大收獲。
5.專論上課
有自學能力和方法,對知識體係和重點知識有獨到的見解,並能用語言較精確地表達出來。
能隨機應變地和教師或同學進行專題討論和研究。熱愛集體並善於交流、合作學習。
●三級是聯想上課
它也有兩個要求: 一是要積極思想、展開聯想。深入孩子就會了解到,我們的孩子上課很少聯想,甚至不想,學得很“死”。所以筆者告訴孩子上課一定要多想,想的越多越好,充滿幻想都好。
努力提高孩子們想像力和幻想力,關係到國家的富強與發展,太重要了。
二是要主動積累經驗。有的老師上課講經驗一套一套的,而孩子主動性不夠,一檢查發現,教師講的好經驗都不知道哪兒去了,孩子得到的很少。
帶過畢業班的老師都深有體會地說,學生不積累經驗,經驗不係統化,就談不上能力,中考、高考成績不會好。
孩子主動積累經驗,是他們形成和增長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三級上課的要求很具體,孩子若能長期達到這些目標就相當不錯了。階梯式學習法座談會上,有經驗的校長們和我說,達到這樣目標,小學95分以上沒問題,初中85分以上沒問題,高中75分以上沒問題。
●四級是多得上課
有三個要求:
一是培養概括能力。一個人麵對紛亂繁雜事物,能用幾句話概括其本質,是他有能力的重要標誌,是一些有作為的人的必備素質。概括能力是怎樣得來的呢?教師上課不得不說許多話,孩子必須從教師的眾多的話語中“琢磨”出主要意思,這就是獲得概括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麵。父母若能配合老師指導孩子有意識地去這樣努力,概括能力會有更大的提高。
二是讓孩子充分發揮個性特長上課。善於邏輯思維就多推理,善於形象思維就多想像。發揮特長上課既愉快又容易取得成績,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麵,何樂而不為?
三是努力擴大課堂收獲。幫助孩子用心去擴大課堂收獲,比如老師的哪個字寫的好,那句話講的漂亮,哪個動態優美高雅等,都應該留心學習和增加美感。
一個人的成長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多留心,多積累,機會是給有積累的人留著的。
●五級是專論上課
它也有三個要求:
一是孩子對知識有“超前興趣”。有自學的能力和方法,有獨到的見解,並能用較精確的語言表達出來。筆者教物理時,鼓勵孩子們先學,能跟家裏搞物理的親人一起學習、能在網上收集相關信息更好。孩子學過了再去上課就會發現,最基礎、最紮實、最係統、對他們幫助最大的還是課堂。
實踐證明,達到自學程度的孩子,上課更專心,也更虛心。
二是能形成知識專題或結合社會實踐的專題,進行主動探索式的學習,從而促使孩子走向高水平的研究性的學習。
三是討論時要善於交流,熱愛集體,能很好地進行現代化“合作式學習”。
這樣做,孩子的上課要求具體了,狀態水平明確了,對自身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都更有好處。
孩子從一級到五級,處於體建設性的方麵。隻不過是主動的程度、狀態不同。
怎樣提高上課水平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去上學了就自然會上課了,其實不然,從上麵上課階梯水平可以看出,上課的水平的差別很大。孩子是不是會上課很關鍵,而學會上課的重要方麵就是提高上課水平。怎樣提高孩子的上課水平呢?
●明確上課的意義,決心改變自己
想自己的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嗎?想幫助孩子走出學習困境嗎?想改善孩子的學習生活?想讓孩子學得主動自由、不斷地取得成功和發展嗎?關鍵就是提醒孩子要上好課。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學會上課一定要明確上課的意義,下決心改變自己,提高自己。要想改變自己,一定要正視自己,正視自己現有的上課狀態,即抓好真實定位(認識自己,生成目標)……抓好合作升級(改變課型,提高水平)……抓好討論教學{群體效應,全麵發展)……抓好激勵評價(明確期望,行為成效)等。
●做好上課準備,提高上課效率
孩子要克服上課懶散、分心等不良狀態,要集中注意力、積極思考、想像等,必須做好上課的準備。主要是做好以下四個方麵的準備。
1.注意休息,規律作息
學習是一種腦力勞動。緊張學習的時候,大腦神經細胞在激烈、緊張地活動著。大腦在進行旺盛的新陳代謝,保持著興奮狀態。但這種興奮狀態維持的時間不可能太久,過一段時間必須進行休息,以補充神經細胞消耗掉的能量,恢複功能,消除疲勞。不然,人就會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頭昏腦脹、反應遲鈍等現象。因此,為了保持上課精力充沛,積極活躍,需要注意休息及規律作息。
具體做法是:
第一, 保證睡眠,提高睡眠質量。
睡得好,人的體力和精力就恢複得好。既要保證一天8~10小時睡眠,又要提高睡眠質量,要睡深、睡熟。一些學習好的孩子,一些有作為的人,都有自己的很好的睡眠習慣。隻要堅持努力,是可以養成好的睡眠習慣的,這將使他(她)終生受益。
為此,要做到下述四要四不要:
四要是:青少年要在晚上10點左右睡覺為宜;每天要堅持同一時間睡覺;睡前要用熱水洗腳,如果自己能做做足部按摩更好;要做到躺下就關燈,閉眼就睡著。
四不要是:不要在睡前(吃完晚飯後)喝濃茶、咖啡之類飲料;不要在睡前做劇烈的運動;不要在睡前看過分刺激的電視或動感情的小說和信件;不要在睡前半小時內進行緊張的學習或激烈思考。
要定時倒頭就睡,很快睡著、睡熟,鈴一響就起床進行洗漱,既要洗出個“潔淨”,更要洗出個“清新”,洗出個“精神”,然後精力充沛地去學習。隻要堅持上述願望和努力,一定會很快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終生受益。
第二,重視課間休息 課間10分鍾時間不長,一定要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休息一下。上課越是積極、緊張地學習,下課越要休息;而且最好到室外休息,尤其是冬天,要到室外去活動一下,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還可以調節一下心情。這很有利於更好地上下一節課。
有些孩子,沒有重視課間休息,下課後還坐在位子上看書,思考問題,做作業等。不會休息,就不會學習,不僅影響成績,甚至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狀態。
第三,重視積極休息。
參加文藝活動、體育活動,更換學習內容和形式等,稱為積極休息。既達到了休息的目的,又可增加能力、美感,使學習生動、活躍、豐富、充滿情趣。
2.合理營養,吃好早飯
青少年孩子大腦發育和活動都很需要營養,這主要靠一日三餐獲得,作為母親,尤其應當努力提供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孩子不太重視吃好早飯,認為“早飯可有可無”、“不吃也沒事”,有的借門“早晨很忙,來不及吃早點”。這些都是很錯誤的。
早上起床,離,亡頓飯就相隔約12個小時了,就已經是“空腹”了,如果不吃早飯,或吃得很少,到上午第三四節課時,人就空腹達十六七個小時丁。這時身體和大腦都處於營養缺乏狀態,血糖大幅度下降,出現饑餓感。所需要的營養,多是消耗身體裏的“肝糖原”和“肌糖原”來獲得。在這種營養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大腦積極活動就有困難,上課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懶散、遲滯表現,重了會出現心慌、多汗狀況,這種消耗還對青少年身體造成傷害。
所以早飯一定要吃,而且要吃好。不僅要吃主食,還應吃些蛋、奶、肉等食物,以補充腦力勞動需要的蛋白質和脂肪。
青少年一定要吃好早飯,以充足的營養、充沛的體力和精力去上好課。
3.注重體育鍛煉,形成鍛煉習慣。
大腦是我們學習的主要器官,它的正常運轉需要健康的身體支持和多種物質的供應,氧氣是大腦活動需要的主要能源。體育鍛煉可以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增加血液含氧量,以給大腦充足供氧。
體育鍛煉能增強心髒功能,加強給大腦的供血量。可以改善腦血管的彈性,改善大腦的血液循環。
體育鍛煉時會使大腦皮層的興奮點轉移,是腦力勞動的一種積極的休
息,為搞好體育運動,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做好課間操,要用力做、認真做,它對強壯身體、增進精神很有好處。
第二,上好體育課。學校裏麵體育課內容,都是經過多年理論和實踐研究,非常適合青少年成長需要,對青少年身心發展很有好處的課。
第三,自行安排體育鍛煉。住校的孩子或寒暑假在家的孩子,應自己安排晨練,它可以活動肢體,呼吸新鮮空氣,提升精神。但晨練不適於過量。放學後,應該堅持到操場去活動活動後再回教室做作業或回家。
總之要注重鍛煉身體,形成鍛煉習慣,保持旺盛的學習體力和精力。
●積極思考,學會思考
(4)是不是展開了想像的翅膀,有了更豐富的思想和理想? (2)
孩子學習好壞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思考不思考、是否積極思考的問題。用心思考是上課的重要任務和活動。思考在人的全麵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要在積極思考過程中學會思考。
1.要在“懂”上下工夫,打好基礎
孩子學習的目的不是把自己大腦當成“口袋”去裝知識,而是要理解知識、運用知識。首要的就是要在“懂”字上下工夫。
一要懂概念。懂概念,是學習最基礎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如果把知識體係看成一座大廈,那麼概念就是這座大廈的基石。孩子學習概念的主要毛病就是隻背記概念的定義文字,這是造成學習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
學習概念主要要明白這個概念怎麼來的?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內涵)?這個概念的適用範圍(外延)是什麼?深入思考一下,還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學這個概念? “新鮮”在哪?思考得越深入,越具體越好。
二要懂規律。懂規律,也就是要懂事物的變化關係。要明白這個規律是怎麼建立的?人的發現過程是什麼?變化關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適用範圍是什麼?有哪些基本應用?上述問題都要用自己理解的話把它說出來,說得越準確越好。當然,最後說的和書上的“黑字”差不多,但理解的表述和背記的東西很不一樣。
三是要懂情境。無論文科還是理科,積極思考都會使自己進入一個新鮮
境界。尤其是文科,一定要理解閱讀,或“品讀”。要積極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和用心,理解越好、品味越深,收獲就越大。
2.善於求救
上課是教師主導下的有計劃、有組織、有安排的科學認識過程。告訴孩子,一定要充分認識老師在課上的作用,要善於向教師進行多方麵的學習。
一要學習思路。
要注意這堂課老師是怎樣開頭的。一般教師開頭都要講在什麼情況引出新課的,它的意義如何。要注意大小標題的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是集中了眾多的優秀思想,思路清晰、明確,字句簡練。經常是,教師版書上的大小標題和統一的教材不一樣,有的地方用詞是很有講究的。
還要注意課的結尾。教師在課的結尾一般都要做個小結,這既是強化,也是經驗,對進一步學好提出建議。
上述內容需要學到手,教師無論是講解大的問題還是小的問題,思路總是很有順序,很有層次的。有的人在社會上一說話,人們就知道他是教師,就是根據這個特點判斷的。
講究程序是科學方法的實質。學會調整思路、學會思路清晰、學會瞬間思路清晰,太可貴了。這對一個人學業和事業的進展大有好處。 二要學習重點、難點。
孩子學習進步的過程就是突破一個個重點、難點的過程。在這方麵,老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是高水平的教師,他們課上重點越顯明,難點越“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水到渠成”。這是教師用他的知識和能力,經過加工後,用科學的教學原則和方法“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的表現。
書本上的文字不得不寫得很精煉、很規範,因此變得難以理解。而教師往往用幾句話、幾個字詞就能一下子“打開了孩子的心扉”,或把真切的含意“說到孩子的心坎裏”。有的教師解決難點很巧妙、很藝術,甚至很精彩。
愈來愈多的教師在這方麵下工夫,孩子愈是敬愛教師、積極思考,就愈會感受到教師的用心。這不僅能使孩子更好地把握知識、培養能力,更能感受到思維的偉大和美好,形成會思維、愛思維的習慣。
三要學特色。
教師上課時通過聲音、板書、動作、表情態度以及現代化多媒體手段來教學,都是經過科學的論證和充分準備的。不同的教師在這方麵有不同的特色。父母親要告訴孩子,要充分利用這些特色來學習。
今天的教育手段愈來愈豐富多彩,也越來越人性化,教育的發展對孩子來說,可以看作是從背記知識的時代到忙於認知時時代,再到今天充滿整體生命活力的發展時代。
搞好上述“三學”不僅有利於積極思考,也是為學會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做好筆記——記思路、記重點、記收獲、記問題
隨著年級的提高,做好筆記就成為孩子上課的基本要求。學會做課堂筆記是孩子上課的基本功之一。
做好筆記主要有三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是,筆記是課堂學習的一份重要資料。某堂課學了什麼、學的程度、學的情況等,這些資料都很寶貴。
第二個好處是,有利於掌握知識,既有利於整體、係統地把握知識,又有利於推敲重點、難點,更有利於課後複習。
第三個好處是,有利於提高學習能力,筆記的內容即體現出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也能體現思維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它還能看出孩子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及個性特點等。
課堂筆記記什麼?怎麼記?
一要記思路、記重點。
要記老師板書上所寫的綱目和重要內容,重要的圖解和表解,典型事例以及老師補充的,以及書上沒有的內容。
需要告訴孩子的是,一定要以聽為主,以記為輔。在聽、記有矛盾的情況下,要先集中注意力去聽,聽思路,聽重點。尤其是在老師講解重點和難點時,老師往往語速放慢、語調加重,這時,孩子一定要緊跟老師思路思考為主,努力聽完整、聽係統,然後概括地有重點地做一下筆記,記思路、記重點。課堂上長期這樣努力,能養成良好概括能力。
我們看看扛蘇省南通市第十二中學初一(6)班馬曉剛同學寫的《我記筆記的方法》:
記筆記是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上課不認真記好筆記,那麼課後複習就缺少條理,也不容易記住上課的重點,對學習是不利的。
記筆記不可能把老師上課時的每一句話都記下來。這樣做,不但來不及,而且會錯過老師上課時所講的內容。正確記筆記的方法應該是記老師上課時的重點、要點、難點,將老師分析問題的方法、解題要點或例題記下來,筆記本的旁邊可以留一欄空白,必要時可記上注意點,或上課時所講的難點。有時,上課老師講得很快,來不及記,怎麼辦呢?有兩種辦法,一是暫時先記在腦子裏,等到有空隙時,趕緊補上;二是將老師講的眾多語句,概括總結,抓住重點,提綱挈領地記下來。這種方法就要靠平時鍛煉。記筆記還不能光靠死記,要邊理解邊記,把自己的想法或看法也記下來,以便於課後消化. 課後還應該通過看書,或閱讀其他參考資料,對筆記的內容進行補充,這樣筆記就更完整了。
二要記收獲。
記自己的看法、體會、聯想等。可以將“符號法”、 “批語法”、“關鍵詞法”等方法結合起來進行。如老師強調某內容重要,可以在筆記本上這個內容旁邊劃上豎線,越重要劃的豎線愈多,一般筆記左方都留有一定的空白篇幅,留有批注和課後補充的餘地。如果是自己認為某一內容重要,可以在旁邊劃插入號“《”,在後邊批上字或寫上簡練的話,當然在不影響聽老師思路的情況下,能寫出自己的聯想和新思想更好。
要注意,筆記本是自己的學習的工具,怎麼做對自己學習有好處就應該怎麼做,不能太亂,但也用不著過分整潔,它不是裝飾晶。
如,有的孩子一邊聽,一邊記筆記,還一邊用腦子有意記憶,還畫上評價符號,甚至自己收獲大的地方,感興趣的地方都有符號、彩色、圖形等,這就是很好的筆記,學習本來就應充滿個性。
這樣上課積極活躍,這個筆記本,可謂是他學習充滿生命活力的寫照。
三要記問題。
既要記沒有聽懂的問題,也要記自己發現的問題。
有困難的地方,需要過去學過知識的地方,要記下來。課後:要及時找同學和老師請教,把問題和困難解決,需要的舊知識盡快自己查找出來,把筆記補上。
自己發現的問題,能形成專題進行研究就更好。
●提高參與程度,善於合作
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孩子的特殊的認識實踐活動具有不可替代性。孩子要使自己的學習達到主動、自主並具有創造性,這需要有個培養過程。這個培養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就是提高自己的課上參與程度。
1.在參與中要積極發言,培養語言能力
說話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清晰、完整、準確。說話可以增強自我意識,培養自信心。隻有當自己克服害怕心理,征服畏懼,站在老師麵前,站在同學麵前,說出自己的意向和想法、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心靈時,才會真正的和大家進行心靈的碰撞。才會在大家的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從而使自己和大家更加親切、和諧。
孩子進入社會後,語言能力更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工具。
課堂是鍛煉和培養口才的好場所,孩子要充分利用課堂,過好語言關。
2.提高語言能力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有思想。無論是回答問題或參與討論,要盡可能地在說話前,先有自己的思想(先想一下或先想好)然後再說話。也就是先自己在腦子裏組織一下內容,清理一下思路,再說話。這樣的努力很重要,會使自己從接觸話題開始,在很短的時間內說話就能很有條理並簡單、明了,防止說話雜亂無章,從而培養思維的靈敏性。
二是要有個性。不要照本宣科地重複別人說過的話,要說自己心裏的話,要說真話。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三是要有新意。努力表述自己的新思路、新想像、新感覺和新體驗,充分體現思維的創新精神。
當然說話有規矩。課堂是大家共同學習的場所,要有一定的紀律要求,課堂上不能想說就說,影響課堂秩序。老師主持課堂時,要先舉手,允許後再說話。發言時,站立端正,態度自然,聲音洪亮。培養這些好品質終生受益。
要學會與同學、教師們合作學習,發展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良好的學習人際關係可以創設一個和諧、舒心的學習環境,可以獲得老師更加熱誠而耐心的指導和幫助。孔子說: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使自己的學習獲取真知、增長能力。
今天,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促使自己更多進行合作學習、合作探索,進行研究性學習。
青少年時代,有幾個常在一起坦誠地討論、學習的夥伴,互相激發學習興趣,不僅能及時地解決學習問題,這種討論的內容和方式對未來工作也大有助益。現代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研究近80%是合作完成的。
超前、主動、探索
預習行為水平的階梯目標及操作
引導孩子結合實際預習
根據學科特點進行預習
二、關注預習質量
學習新知識的常見環節是預習——上課——複習——作業,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先預習後上課。
預習,就是課前的自學。這是孩子在上課前先獨立地自學,做好上新課的準備,促使自己自覺探索,更加主動地學習。
超前、主動、探索
●超前興趣,做好準備
書本上有那麼多有意思的知識,很多孩子都在想, 自己能把它弄明白多好。筆者上學時,家境貧寒,常是一分錢一分錢地把錢積攢起來,一上初中就把初中三年的書全買下來,擺放在床頭,抽空就翻閱一下,就盼著快點學方程,快點學物理、化學……由於這種超前興趣,使自己對知識有了初步了解,從知識、從心情上做好上課準備。也正因為如此,上課對老師講的東西也更感興趣,學得更好,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使得學習主動、良好。
既然人都有一種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對課本上的新知識感興趣,那就滿足這種需要吧!搞好課前預習吧!作為初學者,在預習中肯定會有許多知識弄不懂,會提出不少問題,這會引起更多的學習願望,提高學習興趣。
(4)是不是展開了想像的翅膀,有了更豐富的思想和理想? (3)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國這句古話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先有個了解,有個準備(計劃)就會取得好的效果,容易取得成功。預習就是在老師上課前,對要學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初步把握重點、難點。新知識總是需要原有知識做基礎的,中小學學習難點,大多是綜合運用的東西多,這往往需要上課前自己補習或查找一下有關學過的知識,“打有準備之仗”。
有些孩子學習很努力,但學習成績不佳,他們習慣於“平時從不向前看,上課隻跟老師念,下課圍著習題轉,考完誰都不想見”,這幾句順口溜,把這類孩子描述得活靈活現。他們沒有知識和上課前心理準備,進教,室隻能“跟著”上課,學習起來情緒低沉,思維呆滯,下課後搞題海戰術,還挺忙、挺累,可想而知,學習成績是不會理想的。“考完誰都不想見”這種生活多麼難受、多麼苦惱。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忽視預習,沒有認識到學習必須符合一定的順序規律,從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越是學習吃力的孩子,越要重視預習,以擺脫被動的惡性循環,做到積極、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