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想自己的寶寶長大後多才多藝呢,讓我們現在就為“小不點”打下良好的基礎吧。5分鍾才藝培養法具備了親切、互動、效率高等特點,圓您和兒女共同的夢。
繪畫培養
繪畫在家庭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兒童繪畫是最能體現兒童創造能力的活動。
寶寶在繪畫中常常會表達自己的意願,宣泄自己的情感,父母對此要善加引導。
父母教寶寶繪畫,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培養寶寶對繪畫的興趣,引導寶寶欣賞“美”,利用畫中的美促進寶寶的人格健康、和諧地發展。父母不應強迫寶寶畫父母自己喜歡的東西,應讓寶寶自由發揮。
父母要注意教畫的靈活性。要讓寶寶嚐試不同的畫法與畫具,如用彩筆、畫筆、棉球,甚至用手指去畫;或用剪刀把寶寶畫不出的部分剪出來,貼在紙上,再讓寶寶用筆或油墨填上自己會畫的部分,這樣會使寶寶對繪畫更感興趣。
3歲以前寶寶的大多數畫作在家長看來都無法理解,而3歲以後,寶寶開始有意識地作畫,而且興致和熱情很高。雖然畫得不好但信心百倍,畫了這個,又畫那個,並且喜歡給書上的插圖塗抹顏色,加個胡子,安個身子等等。
三四歲兒童的繪畫仍處於羅列期,他們把表示腦袋的圓圈和表示手腳的長線拚湊起來,就認為是一個人;大圈套小圈就是一個貓。這隻能說是一個東西的羅列,相互沒有聯係。這時,應該根據寶寶的興趣,引導他把畫的事物聯係起來。例如寶寶畫個小鴨,可以問他小鴨在哪玩呢?在水裏遊泳呀,水裏有什麼呢?水裏有小魚、有荷花;天上有什麼呀?有雲、有蜻蜓,如此等等。這樣根據孩子的有限經驗,啟發他聯想,就會使畫麵越來越豐富。寶寶可在一個時期內反複畫一樣東西,從不像到有點像,這是認識的深化過程。
此時,家長切莫急於求成,讓寶寶追求成人化的東西,讓孩子臨摹現成的圖畫,這樣做的效果並不好。繪畫應該是一個創造的過程,特別是寶寶繪畫,單純的臨摹隻會妨礙他的記憶和想象的發揮.也就影響了寶寶創造力的發展。所以,應該珍視兒童畫的可愛之處,讓寶寶以純真的感情去表現他們的生活,讓他們在感受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中,陶冶情操,啟發其潛在的智慧和才能。
欣賞音樂培養
音樂是一種抽象的優美的藝術。有許多音樂作品,雖然寶寶自己不會唱,也不會演奏,但他們可以感受和欣賞。經過一定的培養和訓練,寶寶不但能夠聽懂音樂,而且可以從中得到樂趣,情緒上受到感染。
3歲左右的寶寶聽音樂時,注意的僅是表現主題思想的一些特征性音樂,而對作品的風格、音樂的強弱、速度的變化不注意。因此,此年齡段的寶寶適合欣賞速度平穩、表現內容單一的音樂作品,如“搖籃曲”、“拍球”、“小鳥的歌”、“驕傲的小鴨子”、“啄木鳥”、“娃娃”和“小白兔跳跳”等曲目。在聽這些音樂時,可以為孩子解釋曲目的內容,如聽“搖籃曲”時,可以利用玩具搖籃和搖籃裏睡著的布娃娃,伴隨著音樂搖動。在讓寶寶欣賞音樂的時候,家長也要和寶寶一起傾聽,共同感受。
4歲的寶寶已能體會音樂作品中速度的變化,而變換自己的動作。能初步感受到音樂作品中的感情色彩,如進行曲的雄壯、舞曲的活潑、敘事曲的歡快、搖籃曲的悠然。因此,4歲的寶寶可以欣賞內容豐富、速度變化明顯、風格各異的音樂作品,如“小白兔和大黑熊”、“跳繩”、“撲蝴蝶”、“牧童短笛”、“步步高”、“龜兔賽跑”、“動物狂歡節”、“玩具交響曲”等。聽音樂時,應啟發孩子邊聽邊想,鼓勵他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父母也可以和寶寶交流,說出自己的感受。當然,由於寶寶的詞彙較少,不可能完整概括出自己的感受,要啟發寶寶以手勢、表情等各種手段來表達。聽音樂時,不必要求寶寶端坐在椅子上或“豎著耳朵”聽,應創造寬鬆、自由的氣氛。
對音樂的想象力來自對音樂的理解,生活的閱曆和經驗,以及對自然界景物和現象的感受。因此,可以多給寶寶講童話故事和音樂故事,童話裏有許多善與惡、真與假、愛與恨、美與醜的對比。而兒童音樂很多都是表現這些矛盾衝突的。幼兒聽了故事,再聽敘事曲,就很有興趣,也能正確地指出各段的音樂主題,慢慢地還能聽音樂編故事,甚至邊聽音樂邊進行表演、做遊戲。
舞蹈培養
1.引導孩子多看
通過欣賞舞蹈,熏陶、培養和激發寶寶對舞蹈的愛好和興趣。現在,家庭中最普及最直接的欣賞舞蹈的途徑是看電視,電視裏播放的各類舞蹈,特別是幼兒歌舞節目一定要引導寶寶多看。另外,要多帶寶寶去看演出,如專業文藝團體的歌舞晚會、芭蕾舞劇、幼兒園文藝彙演等。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借錄放機看一些各種類型和較高檔次的舞蹈作品和歌舞片;可以讓寶寶看能夠接受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白毛女”;也可讓孩子欣賞一些超於孩子理解水平的“天鵝湖”、“睡美人”等經典作品。但一定要一邊看一邊配以講解,這樣來擴大寶寶的眼界,豐富舞蹈知識,以提高寶寶的舞蹈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