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環境激素
近些年來,人類不斷發現一些存在於生物機體之外的、具有與人和生物內分泌激素作用類似的物質,有時能引起生物內分泌紊亂,就將之稱為環境激素,又稱環境荷爾蒙。
隨著工業的發展,大量環境激素在製藥、塑料製品添加劑生產、除草劑的使用和垃圾處理等過程中不斷釋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危害。環境激素不易分解,可在食物鏈中循環,又可隨風飄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裏,都會形成區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脅。2000年以來讓歐洲人聞之色變的二惡英,就是環境激素中的一種。
多年前,英國科學家就發現生活在含有城市汙水的水域中的雄魚部分雌化的現象,這一現象長時間困擾著人們。後來,英國科學家發現這與城市汙水中含有過量的人類雌性激素有關。這些自然界含有的激素或類似激素的物質就是環境激素,這些物質除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外,還包括一些殺蟲劑和去汙劑等。它多數是由人類活動而形成的,即使數量極少,也會導致生物內分泌失衡,出現生殖器畸形、精子數量減少、癌症發病率上升等現象。
人類活動過程中排放的廢棄物是造成環境激素增加的最大原因。1999年1月,日本通產省工業技術院資源環境研究所宣布在日本近海海域發現了微量環境激素--壬酚。這家研究所從1995年開始對茨城縣至宮城縣的太平洋沿岸、津輕海峽西側的日本海、積丹半島的北海道沿岸等距離海岸數十公裏至200公裏海域的海水水質情況進行了全麵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在被調查的所有海域內均發現有可導致動物內分泌障礙的化學物質壬酚。壬酚主要源於塑料添加劑和洗滌劑,天然物質中幾乎不存在。
環境激素不僅使動物雌化,長期接觸它的人也發生了生理性的變化。美國科學家報告,過去50年男子平均精子分泌量下降了約一半,其中歐洲和北美地區最為嚴重。
環境激素的危害在全世界開始引起關注,其中日本在這方麵做的工作尤為突出。日本厚生省已經將環境激素正式命名為"導致內分泌障礙化學物質"。它是影響和擾亂生物體內分泌係統的化學物質的總稱。目前已經掌握的有可能擾亂生物內分泌的化學物質有70餘種,主要存在於二惡英類物質和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內。這些物質散布在人類的生活環境之中,被人或動物攝入體內後,不斷積累,逐步造成危害。科學家發現,化學物質生產達到高峰的20世紀70~80年代出生的人受害最嚴重。環境激素對人類的危害多種多樣,不過造成生殖係統功能異常最為引人注目。男性精液量和精子量的減少、精子運動能力低下和精子畸形首先得到廣泛的研究。
日本科學家發現,30~50歲的日本男子平均1毫升的精液中有8400萬個精子,而20歲上下的男子隻有4600萬個,幾乎少了一半,這導致男性不孕症大大增加。女性也存在月經失調、子宮內膜增生等生殖係統被損害的問題。美國的調查表明,由於環境激素的攝取,引起女性的性早熟。美國48.3%的黑人女孩和14.7%的白人女孩在8歲以前就開始月經初潮。
環境激素還能引起人神經係統的功能障礙、智力低下。環境激素的濃度增高,與青少年犯罪率增加是否有關係,如今也備受有關方麵的關注。此外,科學家還發現,環境激素也會對免疫功能產生影響,即使是極其微量的化學物質也會對免疫功能產生影響,它會導致淋巴細胞的反應能力下降。
近年來各國研究表明,環境激素已經成為新公害,它不僅會導致一些動物雌化,嚴重時還會影響動物和人的內分泌功能,甚至引發某些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