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給公司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給自己一個生存下去的理由,也就等於給自己打了一針強心劑。
我們從整個來看,一定要有一個反周期的曆史,所以萬通地產從1999年以來,當大家都瘋狂擴張的時候,我們一直在講反周期。為什麼反周期呢?
我們從海南出來後發現全世界公司有4種死法:第一,社會革命,政權改變,製度變革。比如1948年做了一個企業很好,1949年就一定不好;你要是薩達姆時期最好的企業,美國人把他推翻了,你的企業也就死掉了。第二,(人為或)自然災害。“9?11”後,很多保險公司就垮了;海嘯後,很多公司就會垮。第三,技術革命。當手機出現的時候,BP機就沒有了;汽車出現的時候,三輪車、馬車公司沒有了;當有了塑料後,搪瓷下來了。第四,商業周期。商業周期不斷波動會讓很多企業死掉。
大部分企業都在這4種情況下會死。所以1993年後我們就在想我們怎麼才能不死。社會革命,陳勝吳廣來了,你也沒有辦法,小亂進城,大亂下鄉,隻有跑了。自然災害怎麼辦呢?隻有買保險了。美國世貿中心老板,在“9?11”前兩個月買了一份恐怖主義保險,結果“9?11”炸了後,獲得60億(美元)賠付。就因為這個老爺爺買了保險公司的保險。但商業周期沒有辦法,在商業周期避免死亡,隻有靠智慧、經驗。
1993年後,我們采取了反周期的安排,怎麼樣做到“別人辦喪事的時候你辦喜事”,“別人辦喜事的時候,你居安思危,做好離婚準備”?到現在為止,在135家A股上市房地產公司當中,我們的現金狀況、負債率都非常低,每股淨現金流是少數正數的幾家,正是因為我們采取了反周期的措施。
——摘自《給你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背景分析
一個企業的成功,有很多因素,有外因也有內因。所謂外因就是環境,如果在一個相對好的環境當中,那麼成功就會容易很多;可是如果環境不好,比如前幾年的金融危機,那麼企業就會麵臨很多危險。內因就是一個企業的競爭力,比如專業性,比如團隊凝聚力等。很多時候,外因是不可控的,不能隨著我們的意誌而轉移,但內因往往是可以控製的,一個企業的競爭力有多強,很多時候跟它的領導者是有關係的。
馮侖一直認為,作為一個管理者,一定要有開闊的眼界,要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不僅要經營企業,更要對企業有一個清晰的定位,有一個明了的規劃,還要對市場有清醒的認識。總之一句話,作為一個管理者,要給公司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給公司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就是要看清形勢,知道哪些做法是對公司有益的,哪些是不利的。就像馮侖所說,商業是有周期的,幾年市場特別好,然後有一個低穀,之後再次上升。這樣就要對公司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僅要擴張規模,同時還要懂得掌控風險,如果市場好的時候什麼也不顧,隻管大肆擴張,那麼一旦市場走入低穀就會出問題。
20世紀90年代初期,萬通的主要業務範圍是海南。當時海南的房地產剛剛起步,存在很大的泡沫,隻要能買到地,成功建設完項目就能賺錢。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公司都大肆擴張,見地就買。結果沒過多久,房產泡沫破裂,那些盲目發展的公司就馬上陷入了困境,難以為繼了。
而這時候,萬通卻沒有受到影響,不僅活著,而且還在繼續發展。他們所以能夠做到這點,就是因為在別人都瘋狂的時候,他們很冷靜。他們也在不停買地,但是在決定買某一塊地之前會有一個分析和評估,要看看這塊地位置是否足夠好,是否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而不是像有些公司那樣,隻要是地,就會買下來。萬通的這種做法,減少了很多的風險,在市場轉入低穀的時候,企業自然就能存活下來了。馮侖他們幾個人給了自己的公司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即控製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