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貪婪求大,最終得到的隻能是小
大確實是好的,但如果沒有相應的能力去支撐,那麼盲目求大的結果往往會導致失敗。
自有資本金來源於高利貸,會造成暴利傾向,加上男人的冒險心理驅使、環境的不確定,造成賭得贏的概率不大,所以越賭越大。這就是民營企業冒險性大的原因所在。順著這個邏輯走到極端的是德隆。我們和很多企業沒賭死,就是因為中間認輸,退出不賭了。1997年公司反省,充分意識到“原罪”問題以後就開始著手整合資產。當時控製的資產規模是70億,但我們認輸了,開始賣東西還錢,剩多少是多少;把所有和北京沒關係的、跟房地產沒關係的項目都砍掉,合夥人之間的變化也是“縮”的一部分,最後資產縮到16億,終於讓瘋狂奔跑的列車停了下來。
——摘自《“原罪”是怎麼煉成的》
背景分析
萬通公司是由幾個理想青年創建的,當時由於幾個人都很年輕,沒有多少個人積蓄,因此創業最開始的時候,啟動資金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借來的。在這之後,萬通也始終沒有擺脫這點。他們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借貸了很多獎金。這些獎金讓萬通有了流通的資本,可以進入更多的行業。但其產生的利息也是不容小覷的,為了能夠及時還上借貸以及借貸產生的利息,有一段時間,萬通開始追逐暴利。
不過,很快,馮侖等幾個萬通創始人就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很可能會因為追逐暴利和冒險精神讓企業陷入危機。於是他們開了一次很重要的反省會,發現了之前很多錯誤的地方。
發現錯誤是好的,但是如果沒有整改的決心,一樣無法讓企業回歸正路。而對於當時的萬通,整改的最好方式,就是壓縮規模。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由小壯大都是大家喜歡看到的,而由大到小自然是很多人所不能接受的。一個人可以很輕鬆地接受成功,卻很難坦然麵對失敗。企業也一樣,逐年擴大規模讓人欣喜,但要收縮則是讓人難受的。不過馮侖等人的過人之處就在於此。他們不僅能夠麵對成功,還可以坦然接受失敗。在公司不斷擴大的時候,他們欣喜,但麵臨規模收縮,他們也並不灰心喪氣。
正是有了這份氣度,不去刻意追求大和暴利,才讓萬通停止了不良的發展,最終走回正路。
當時,萬通的業務幾乎遍布全國,其中很多都是靠借貸來的資金上馬的。如果要收縮規模,那麼他們就必須放棄一些將要上馬的項目,並停止一些已經上馬的項目。這是一個割肉的過程。一個項目,買來的時候要花費成本,在進行過程中,要投入資金,但是如果要將之賣掉,怕就沒那麼值錢了,甚至連整體的投入都收不回來。因此,他們做的,其實就是一個放棄利益的過程。
好在馮侖他們完成得很好,他們砍掉了不在北京的項目,很多都是低價賣給別人的,過程中賠了很多錢。但他們知道,這是要活下去,至少是很好地活下去所必須麵對的。用馮侖自己的話說就是,很多民營企業在初始發展中都類似賭博,用借來的錢,賭在項目上,如果所有的項目都贏利了,那麼就算是贏了,如果有很多不贏利,就會造成大批資金壞死,就輸了。很多人在參與到這種賭博當中之後,都不肯認輸,因此當出現壞死資金時,他們采取的方式是去賭更大的。借貸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更大的、更暴利的項目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