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別把創始人變成神
從公司治理來說,一定要避免把創辦者、大股東變成集權製度下的神,避免放縱他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大家執行的時候東倒西歪、最後自嚐苦果的悲劇。
公司也這樣,如果是相對集權的體製,就是決策成本低,一個人說了算(所謂拍板快),必然造成執行成本高;因為你一下拍板了,底下人都沒理解,大家也沒有參與討論,執行的時候就經常會陽奉陰違。結果糾錯成本也高,因為誰也不敢對“大哥”說不,看著“車毀人亡”,大家除了表示同情、悼念,毫無辦法。
從公司治理來說,一定要避免把創辦者、大股東變成集權製度下的神,避免放縱他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大家執行的時候東倒西歪、最後自嚐苦果的悲劇。我們應該建立一種好的治理結構,將決策的成本適當提高,拖的時間可能會長一點,但所有的決策都能控製在60~80分,執行有效,即使有毛病,在此過程中也會被大家提出來。小錯不斷,大錯不犯,係統有效,積小勝為大勝。總之,如果製度選人和係統有效結合起來,公司就會比單一的人選人製度更能降低風險、更可持續。
——摘自《別把創始人變成集權製度下的神》
背景分析
在有些管理者看來,公司的製度就是用來約束員工的,對於製度的製定者或者執行者,往往就不太在意了。即使做些違反公司規定的事情,也不太當回事。尤其是那些公司的創立者,更是如此,很少會遵守公司的製度。不僅管理者們有這個思維,普通員工也是。大多數普通員工也覺得,像遲到、早退等這些無關緊要的規定,不應該用來約束管理者,特別是公司的創始人。
這樣的想法,也不能說完全錯誤,卻容易產生一個不好的導向。即,容易產生公司的創始人個人獨攬大權的現象。因為這種差別,本身就暗示著管理者跟普通員工在權益上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意識日積月累,自然就在人們的內心中產生了等級差別意識。這時候,人們就會用崇拜或畏懼的眼光來看管理者了。
以上,是馮侖對公司製度的看法。在馮侖看來,一家公司如果形成了領導集權製,那麼必然會出現問題。首先是決策成本低、執行成本高,再就是決策不經過論證,也容易出問題。這些都是容易將一家公司引向歧途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一家完全由第一領導決策的公司,還可能會引起示範效應,最後變成公司的方向由創始人一人決定,他分配給具體部門的任務,則是那個部門的領導一個人說了算。這樣,這家公司就成了隻有那幾個有限的領導在思考了,是靠他們幾個的頭腦支撐的。這是不牢靠的。一家成功的公司,必然是每個員工都成為公司的建設者,都在思考公司前進的方向。
馮侖非常重視董事會的建設,不僅讀了很多書,也寫過很多文章。他一直在談如何建立一個好的董事會製度。通過馮侖的文章,我們可以看出,其實他想要做的,就是避免一家獨大的情況出現。而馮侖公司的董事會也確實是這樣的,經常會產生分歧。
很多人覺得,開會的時候沒有任何分歧和波瀾的才是好的,說明有效率。其實不是,沒有分歧,說明做決策的隻是一個人,這個人如果足夠聰明還好,但腦子稍微一糊塗,便會讓公司產生損失。而且就算是極度聰明的人,也難免會犯錯,一樣會讓公司受損失。有分歧的會議,並不是說公司內部不團結,而是因為彼此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消除分歧的過程,其實就是統一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將自己的看法表述出來,最後大家一起決策,找到一個最好的,自然就不會出現決策方向上的偏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