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孕產期營養餐,營養飲食麵到(1)(1 / 3)

孕期所需各種營養的補充時間表

妊娠期間,女性對營養的需求均有所增加,故需要補充更多的營養。準媽媽營養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胎兒的身體發育,而且對胎兒大腦及智力的發育也至關重要。以下是孕期各個階段需補充的各種營養素。

0~8周 補葉酸和維生素B6

作用:防止胎兒出現神經器官缺陷,抑製妊娠嘔吐

葉酸是一種B族維生素,也是胎兒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妊娠第4周胚胎就形成了原始腦泡,這時候是神經器官發育的關鍵時期,很容易受到致畸因素的影響。若此時葉酸缺乏將可導致胎寶寶神經管畸形。

補充葉酸可以防止貧血、早產,防止胎兒畸形。因此,孕媽媽應從孕前3個月開始補充葉酸,且每天補充的量由400微克逐漸增加到600~800微克。富含葉酸的食物主要有蔬菜中的萵苣、菠菜、西紅柿、胡蘿卜、青菜、菜花、小白菜;新鮮水果中的橘子、草莓、櫻桃、香蕉、檸檬、楊梅、酸棗、石榴、葡萄、獼猴桃;動物性食品中的豬肝、牛肝、雞肝、雞肉、牛羊肉、雞蛋,還有黃豆、豆製品、腰果、栗子、鬆子、糙米等。

9~12周 補鎂和維生素A

作用:促進胎兒生長發育

鎂對胎兒肌肉的健康至關重要,且有助於骨骼的正常發育。孕9~12周已能夠清晰地看到胎兒脊柱的輪廓,脊神經也開始生長。故孕前3個月攝取鎂的數量關係到腹中小寶寶的身高、體重和頭圍大小。鎂廣泛存在於綠葉蔬菜和其他食物中,如豆芽、大豆、大麥、豌豆、麥芽、蕎麥、蛋黃、香蕉、紅糖、紅果、大茴香、黃瓜、枸杞子等。

另外,孕婦缺鎂往往出現情緒不安、容易激動,嚴重時還會發生昏迷、抽搐等症,這對胎兒正常發育是極為不利的。維生素A是胎兒發育整個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尤其能保證胎兒的皮膚和視力的健康。孕早期補充維生素A,主張以食物攝取為主,藥物為輔。

因此,孕早期要盡量多吃含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髒、牛奶、瘦肉、胡蘿卜、南瓜、青椒、小白菜、油菜、芹菜、蘆筍、雞蛋、豌豆、香蕉、鯽魚、帶魚等。

13~16周 補鋅

作用:防止胎兒發育不良

由於胎兒生長發育迅速,準媽媽往往有缺鋅的傾向。

孕早期正是胚胎形成、器官分化、初具人形的時期,如果母體內鋅含量不足,會影響胎兒在宮內的生長,會使胎兒的腦、心髒等重要器官發育不良。

同時,缺鋅還會造成孕媽媽味覺減退、食欲不振、消化和吸收功能不良、免疫力降低,這樣勢必造成胎兒宮內發育遲緩。

富含鋅的食物有生蠔、牡蠣、肝髒、芝麻、蕎麥、玉米、豆製品、紫菜、花生、核桃仁、牛羊肉、豬肉、大頭魚等。

但補鋅也要適量,每天膳食中鋅的補充量不宜超過45毫克。

17~20周 補鈣和維生素D

作用:促進胎兒骨骼和牙齒的發育

鈣是骨骼和牙齒的重要組成物質。孕17~20周,胎兒的骨骼和牙齒生長得特別快,是迅速鈣化時期,所以需要大量的鈣。一旦孕媽媽缺鈣,則易導致小腿痙攣、腰酸背痛、關節痛、水腫,並誘發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胎兒則容易出現骨骼和牙齒發育不良,出生後體重過輕、骨骼病變,還易患佝僂病。

因此在此孕期,牛奶、孕婦奶粉或酸奶是準媽媽每天必不可少的補鈣飲品,鈣含量豐富的食物還有蝦米、蝦皮、海帶、芝麻、芝麻醬、大豆、豆製品、動物骨、蛋黃、芹菜葉、雪菜。孕媽媽們還應注意,單純補鈣是不夠的,應同時補維生素D,因為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質的吸收。

維生素D具有抗佝僂病的作用,對胎寶寶骨骼、牙齒的形成也極為重要。維生素D缺乏時,孕婦會出現骨骼軟化,胎兒骨骼鈣化及牙齒萌出較遲等不良影響。

孕媽媽可以通過曬太陽獲得維生素D,還可從魚肝油、黃油、沙丁魚、小魚幹、動物肝髒、蛋類、添加了維生素D的奶製品中補充。

21~24周 補鐵

作用:防止缺鐵性貧血

此時的孕媽媽和胎兒的營養需要量都在猛增,許多準媽媽開始出現貧血症狀。鐵是組成紅細胞的主要材料之一,所以,此孕期孕媽媽要注意鐵元素的攝入。孕媽媽如果因缺鐵導致貧血,不但可能導致自身出現心慌氣短、頭暈、乏力,還可導致胎兒肝髒內儲存的鐵量不足,出生後會影響嬰兒早期血紅蛋白的合成,進而導致嬰兒貧血。

為避免發生缺鐵性貧血,準媽媽應該注意膳食的調配,有意識地吃一些含鐵質豐富的蔬菜、動物肝髒、瘦肉、豬血、雞蛋黃、芹菜、油菜、腐竹、黃豆、黑豆、綠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