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變廚房為藥房——乙型肝炎飲食療法(2)(1 / 3)

2.鐵鐵的生理功能是參與氧的運輸。鐵是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的重要成分,參與體內氧的運送過程,如果攝取鐵不足或吸收不好,血紅蛋白合成減少,將引起缺鐵性貧血。此外鐵還具有參與組織呼吸和細胞免疫等功能。含鐵較多的食物有動物肝、血、腎、瘦肉、蛋黃、綠葉菜、豆類、香菇、芹菜、芝麻醬、蝦米、海蜇、海產品等。

3.鋅鋅是體內多種酶的組成成分,在蛋白質、脂肪和糖的代謝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參與維生素A和視黃醇結合蛋白的合成,保護視力;參與機體的免疫,體內缺鋅時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細菌感染。動物性食品是鋅的主要來源。含鋅豐富的食物有牡蠣、鮮魚、牛肉、貝類、動物肝、花生、全麥、玉米、黃豆、土豆、大白菜、香蕉、蛋類、魚、瘦肉等。

4.碘碘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成人體內總含量為20~50mg,其中約有20%存在於甲狀腺。碘是合成甲狀腺素必需的物質。

碘遇熱易升華,因此加碘食鹽應存放在密閉容器中,且溫度不宜過高;菜熟後再加鹽以減少碘的損失;海帶要先洗後切,以減少其他營養成分的丟失。

補碘也要適量,過量補碘會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甲狀腺炎發病率增加。含碘較多的食物有海產品、海魚、海帶、紫菜、發菜、淡菜、海參等。

5.鎂鎂的生理功能很多,幾乎與生命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有關。機體內許多生物化學和生理過程都需要鎂的參與或由鎂進行調節。鎂在天然食物中存在廣泛,人體攝入鎂的2/3來自糧食和蔬菜,其餘來自肉、蛋和乳類,比較而言,未碾磨的粗糧、豆類及某些堅果類食物含鎂量較高,而加工精細的糧食中含鎂量下降。

6.硒硒是體內非特異性抗氧化劑——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重要成分之一,與肝病的發生、發展、預後關係密切。含硒豐富的食物有魚、肉、蛋、海產品及富硒的麵粉、米、豆類、蔬菜、茶葉等。

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量不足可引起缺乏症,但過多也可引起中毒,特別是一些微量元素,需要量到中毒量的範圍較窄,應特別注意。

(六)勤勞的清潔工——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重要的食物成分。它是由許多葡萄糖分子組合而成的,隻是結構和澱粉不一樣。人體內缺乏分解纖維素的酶,所以無法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經消化吸收後大多被身體利用,而膳食纖維則基本上形成食物殘渣,被排出體外。現多數學者稱膳食纖維為人體第七大營養素。

膳食纖維可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種。非水溶性纖維包括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可以刺激大腸蠕動,來自穀類、雜糧和豆類種子的外皮(如米糠、麥麩、幹豆皮等),以及蔬菜的莖、葉和果實。

水溶性纖維包括果膠和藻膠,多存在於水果和海藻之中。它在胃腸中滯留的時間,比非水溶性食物纖維更長,對腸道杆菌的發酵促進力更強,抑製膽固醇、降低血糖的功能也更強。因此應該多吃有黏性的海藻類食品,其他如蘋果、胡蘿卜、燕麥等也含有豐富的果膠,宜多吃。

膳食纖維就像一個勤勞的清潔工,將食物殘渣和有害物質掃出體外,減少了對腸壁的刺激,有利於防止便秘,預防結腸癌,預防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此外膳食纖維還能夠控製肥胖,對抗化學藥物及食物添加劑的有害作用等。

二、中國居民膳食平衡寶塔

針對我國目前存在的膳食營養問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對居民飲食提出了基本要求,包括:①食物多樣,穀類為主;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③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製品;④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⑤減少烹調用油,吃清淡少鹽膳食;⑥食不過量,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⑦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適當;⑧每天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飲料;⑨適量飲酒;⑩吃新鮮的食物。

同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又提出了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平衡膳食寶塔主要內容是:利用寶塔圖形,將人們日常食物分為5大類,形象地告訴人們飲食平衡的各種食物比例。由於每層都是提供部分而不是全部營養素,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能用其中一部分代替另一部分,需要層層選擇食品,而且品種越多越好。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

寶塔底層為各類主食,要吃得最多,每人每天需攝入300~500g;第二層,為蔬菜和水果,每人每天需攝入400~500g蔬菜,100~200g水果;第三層,為動物性食物,每人每天需攝入畜禽肉類50~100g,魚蝦類50g,蛋類25~50g;第四層,為奶製品及豆製品,每人每天需攝入奶製品100g,豆類及豆製品50g;第五層,為油脂類,要吃得最少,每人每天2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