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季飲食
春屬木,主生養肝氣,其味酸。春季陽氣升發,肝旺而脾弱,“春應肝”,宜條達肝之鬱氣,適應於生發天時,飲食宜清淡溫和而富有營養,盡量避免寒涼、油膩、黏滯的食物。應多吃溫陽性食物,如蔥、薑、蒜、豆芽、韭菜等,助春陽升發;少吃黃瓜、冬瓜、綠豆等寒性食品。
多吃時令蔬菜和水果。可選擇白菜、卷心菜、菜花、韭菜、胡蘿卜、山藥、香椿等,少吃綠豆芽、蘑菇等寒涼蔬菜以及味苦的野菜,以免損傷脾胃。另外春筍性寒不易消化,也不宜多吃。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春季的3個月,是萬物複蘇的季節,天地之間生氣發動,草木欣欣向榮。此時,人們應該適當晚睡早起,清晨到庭院裏散步,披散頭發,舒緩形體,使神誌隨著生發之氣一起舒展。要讓萬物生長,而不是扼殺;要給予幫助,而不要去剝奪;要相應的獎賞,而不是懲辦。這就是適應春季時令,調養生氣的道理,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律,就會損傷肝氣。肝氣受損,到了夏季就容易發生寒性的病變,這是由於春天生養基礎差,供給夏天生長的條件就變差了。
二、夏季保養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夏季始於立夏日止於立秋日,立夏在每年的公曆5月5日或5月6日,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6個節氣。立夏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夏季的開始,二是指萬物至此皆以長大,“夏”在古語中意為“大”。立夏時節,炎暑將至,氣溫升高,雷雨漸多,農作物生長漸旺,農諺有言:“立夏三朝遍地鋤。”
(一)夏季宜養陽
中醫學認為,夏季主陽,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陽氣盛,氣溫高,充於外表,人體陽氣運行暢達於外,氣血趨向於體表。這給防病治病,養生保健帶來了有利條件,也是治療宿疾和調補人體的最佳時機。夏至日,是一年中陰陽氣交的關鍵。冬季易發的慢性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穩時進行調補,對治愈或減輕慢性病的複發有較好的作用。所謂“春夏養陽”,就是說在夏天調補時要偏於溫補人體的陽氣,順應夏季陽氣旺盛的變化。
(二)生活起居
夏季蚊蠅增多,要注意驅蚊,防止咬傷、叮傷。夏季應早睡早起,午睡30~60min。
中醫言:“寒主收引。”從高溫環境突然進入空調房間,會使皮膚毛孔急速收縮,將濕熱之氣悶在體內,不利於人體的正常排熱功能。因此,空調溫度不應過低,26~28℃即可,且室內、外溫差在5℃左右。入睡時一定要關掉空調。
從炎熱的室外進入空調房,應先在涼爽通風處待一會兒,待汗液消散後再進入。
不要正對著空調出風口。多到天然陰涼處納涼避暑,多開窗通風。
(三)夏季飲食
夏季炎熱、汗多,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容易傷津耗氣、氣津兩虛。陽氣虛者可見身汗肢冷、疲乏懶言、食欲缺乏、大便稀薄、舌淡脈弱。陰虛者可見五心煩熱、頭暈目眩、脈細苔少。鼓勵經常吃粥或者喝些湯進補,同時吃些殺菌食物,如薑、蔥、蒜、蒜苗等。蓮子粥益腎健脾、山楂粥健脾消滯、薏苡仁粥健脾和胃,還有百合粥、麥冬粥、黃芪粥等,可根據情況選用。
夏季應注意飲食衛生。夏季是胃腸炎的高發季節,蔬菜、瓜果一定要洗淨,生、熟菜板要分開;食物最好現做現吃;不吃變質變味和不潔淨的食物。
少吃或不吃生冷瓜果、冷飲。西瓜雖然可以解暑生津,但不能一次吃太多,以免積寒助濕,損傷脾胃。其餘像冰鎮啤酒、各種冷飲等最易傷胃,可引起胃黏膜急劇收縮。即使在悶熱的三伏天,也要食用溫熱的豆漿、牛奶、米粥等,然後再吃一些麵食、蛋白質類的食物。不要食用冰豆漿、冰粥、冰果汁等食物。
適當吃些“苦食”和“酸食”,如苦瓜、苦菜、西紅柿、楊梅等,可以清心除煩、健脾開胃,增進食欲,但要注意不宜空腹或過多食用。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雜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瘧,奉收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