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夏季的三個月,是萬物繁茂秀美的季節。此時人們應該晚睡早起,不要厭惡白天太長,心中要沒有鬱怒。要像萬物那樣,蔥蘢秀美,使體內的陽氣能夠向外宣通發泄,精神飽滿,這就是夏天養長的道理。如果違背了這一道理,就會損傷心氣。心氣受損,到了秋天就會發生瘧疾,這是因為夏季養長的基礎差,供給秋天收斂的能力不夠所致。
三、秋季保養
“金井梧桐秋夜長,珠簾不卷夜來霜”
秋季是從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共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氣。立秋在每年公曆的8月7日或8日,“立”意味開始,立秋即預示著秋天的到來,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但立秋後往往盛夏暑熱未消,秋陽肆虐,我國許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故有“秋老虎”的稱謂。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9月中下旬,此時天氣才開始真正涼爽起來。
(一)秋季宜養陰
所謂“陰”,中醫學指對人體有凝聚、滋潤、抑製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秋是肅殺的季節,天高氣爽,月明風清,由熱轉涼而進入“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陽氣逐漸收斂,陰氣逐漸充盛,萬物成熟,為收藏之時,人體的生理活動應強調保養體內陰氣,不要耗精傷陰。
(二)日常生活
秋季是氣燥當令的季節,每年秋分(9月23日前後)到立冬(11月7日前後),天氣少雨,氣壓高,空氣幹燥。早期耗損人體的陰津,致使人體出現一派“燥象”,如口幹舌燥、鼻燥冒火等,並容易導致大便幹結。所以秋季進補應以“潤”為主。要注意補水,定時、主動多喝開水;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秋季應重視精神調養,防急躁、發火,防“悲秋”。深秋季節,氣溫較低,且大風降溫天氣、寒流多,不要盲目“秋凍”。
(三)秋季飲食
秋季飲食以“清潤”為宜,宜多吃百合、山藥、蓮子、藕、芝麻、蘿卜、梨、甘蔗、木耳等滋陰潤燥的食物。百合養陰潤肺,蓮子補氣固精,銀耳滋陰養胃,山藥益氣養陰,燕窩養陰潤燥,這些食粥皆符合肝病患者秋季進補的原則。
不宜多吃生冷瓜果。秋季各種瓜果大量上市,適當進食可緩解秋燥,但同時秋瓜壞肚,吃多了會損傷脾胃之陽氣。要注意梨、荸薺、菱角會助濕傷胃,胃寒者不吃或少吃。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秋天的3個月,是萬物成熟的季節,天高風急,地氣清肅。此時應早睡早起,聞雞而起,使意誌保持安寧,從而舒緩形體。神誌安詳寧靜,減少陰精與神氣的耗散,緩和秋季肅殺之氣對身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使秋天肅殺之氣得以平和,不使神誌外散,保持肺氣的清肅,這就是與秋天肅殺之氣相適應而調養收斂能力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就會損傷肺,到了冬季,會發生頑固不化的泄瀉病,這是因為秋天收養的基礎差,供給冬天收藏的能力減弱的緣故。
四、冬季保養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冬季是從立冬之日起到立春之日止,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個節氣。立冬在每年的公曆11月7日或8日。立冬表示冬季的開始。
“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氣候寒冷,陽氣收斂,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蟲蟄冬伏,萬物閉藏。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隨著小雪的到來,我國北方地區已出現初雪,提示人們已經到了禦寒保暖之時。到了12月7日大雪這個節氣,則呈現出“北國風光,萬裏雪飄”的景觀。
(一)冬季養陽
冬季是一年中最為寒冷的季節,應該保養身心,安靜自如,不要情誌過極而幹擾人體相對減少的陽氣。嚴冬臘月,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抑鬱不歡,身心處於低落狀態,因此,多活動是消除冬季煩惱的良藥,應多做室內活動,堅持鍛煉身體,身體條件較好的患者可學習書法、繪畫、烹飪等。此外,親朋好友之間相互往來,聊天閑談,也有利於冬季的心理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