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孕育健康後代——乙型肝炎患者的婚育(2)(1 / 2)

從HBV感染潛伏期估計,圍生期傳播是嬰兒HBV感染的重要方式。母親為傳染源,95%以上的嬰兒在3個月齡前後HBsAg陽轉,HBeAg(+)母親的嬰兒幾乎全數將在1年內HBsAg陽轉,其中65%~72%將成為無症狀攜帶者(ASC)。另有報道,171例HBeAg(+)孕婦所生嬰兒86%發展為無症狀攜帶者,HBeAb(+)孕婦的嬰兒僅10%有一過性感染。母血經嬰兒破損的皮膚或胎盤微小滲漏經血液感染。HBeAg(+)母親的嬰兒,單接種乙肝疫苗發生HBV感染率為15%~25%;同時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可有5%~15%發生HBV感染。

第三節分娩期

由母嬰傳播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約占我國嬰幼兒感染HBV的1/3,是我國乙型肝炎高發的一個重要因素。乙型肝炎的母嬰傳播主要通過3個渠道。

一、宮內傳播

胎兒在子宮裏生長,處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母體對胎兒有保護作用,許多致病因素並不能危害胎兒,但表麵抗原陽性的孕婦自身攜帶有乙肝病毒,所以胎兒有可能在子宮內受到感染,這就是乙肝病毒的宮內傳播,這種傳播方式約占5%。其途徑以經胎盤傳播為主,還可能有經陰道的上行傳播和其他途徑傳播。經胎盤傳播主要發生在孕中期之後,到孕晚期胎盤滋養層逐漸變薄,使HBV更容易突破胎盤屏障。所以越接近分娩期,感染率越高。

1.影響因素HBV宮內感染受很多因素影響,其中以母體HBeAg陽性、HBV-DNA高滴度對宮內感染影響最大,母體孕期外周血HBsAg滴度、HBV-DNA含量越高則感染概率越大。

(1)孕婦血液中HBV-DNA的載量越高,其HBV傳播給新生兒的概率越大,如HBV-DNA>10pg/10ml時,即使接種乙肝疫苗聯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效果也甚微,很難阻斷HBV垂直傳播。

(2)孕婦血液僅為HBsAg陽性,傳給子代的危險率為25%~45%,HBsAg滴度越高,傳播HBV的危險性越大。

(3)孕婦血液中HBV-DNA、HBeAg、HBsAg3項均為陽性,所生的新生兒HBV感染率可達90%以上。HBeAg陰性、HBeAb陽性的孕婦傳給下一代的概率則較小(10%~20%)。而HBeAb陽性、HBsAg低滴度的孕婦,傳染概率更小,一般為1%~3%。孕婦HBeAg陽性者垂直傳播HBV危險性還與種族、地區有關,歐美國家孕婦傳播危險率低,而亞洲黃種人孕婦的傳播風險明顯增加。

(4)導致胎盤裂隙形成,胎盤屏障破壞的因素以及先兆流產也會增加感染率。孕期發生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弓形蟲等感染時,可導致HBV感染率增加。

(5)胎兒宮內窘迫、頭盆不稱、第一產程延長、子宮收縮頻繁等因素也可以影響HBV的宮內傳播。

(6)孕婦在妊娠期感染HBV時間越晚,嬰兒的感染率越高。妊娠早、中期感染HBV常易清除,很少發生宮內感染,嬰兒出生後的感染率為6.2%;在妊娠晚期至產後2個月內患HBV,其嬰兒感染率可達70%。第7章孕育健康後代——乙型肝炎患者的婚育(7)母嬰垂直傳播與嬰兒首次感染HBV的年齡有關。在1個月齡以內感染的嬰兒,78%可成為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而大於1歲的感染者,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攜帶率小於20%。

2.診斷

(1)血清學診斷:近年來主張檢測新生兒外周血HBsAg及抗-HBcIgM,若陽性則表示新生兒體內有HBV感染和病毒複製,可作為診斷宮內感染的依據。

(2)血清HBV-DNA檢測:檢測新生兒循環血中HBV-DNA水平判斷HBV宮內感染較血清學方法可靠。對HBsAg陽性血清的新生兒,檢測外周血HBV-DNA、抗-HBcIgM和HBsAg,並作動態觀察,才能對HBV宮內感染做出早期和準確判斷。

二、產程傳播

分娩時因胎頭吸引或產鉗助產損傷嬰兒的皮膚、黏膜,或胎盤絨毛毛細血管破裂,導致帶有乙肝病毒的母體血液進入胎兒血液循環造成感染。分娩時胎兒通過產道過程中吞咽含有乙肝病毒的母體血液、羊水和產道分泌物等也可導致感染。

發生產程感染的胎兒,出生時血清學檢測可以為陰性,2~4個月以後由60%可發展為HBsAg陽性,該結果符合乙型肝炎的潛伏期。所以,對這部分嬰兒長期隨訪十分重要。

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有效接種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是預防產程感染的重要措施。

三、產後傳播

分娩後嬰兒與母親的親密接觸,通過母親的唾液、母乳喂養等導致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