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孕育健康後代——乙型肝炎患者的婚育(2)(2 / 2)

出生後注意嬰兒的清潔,避免接觸病毒,並立即接種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預防成功率可達95%以上。

延伸閱讀乙肝病毒父嬰傳播

乙型肝炎的父嬰傳播是指在胎兒期就感染了HBVDNA,關於這方麵的研究很少,目前還沒有證據證實乙肝病毒可以通過感染精子而傳播。父嬰傳播主要是通過生殖細胞傳播,出生後的聯合免疫幾乎無效。婚前母親若接種乙肝疫苗免疫成功,嬰兒出生後獲得被動表麵抗體,能有效避免父嬰傳播。

乙肝病毒的高度家族聚集現象主要是因為傳染,而不是遺傳,男方有乙型肝炎不會在宮內直接傳染給嬰兒。

第四節哺乳期

哺乳期見產後傳播。

第五節如何阻斷母嬰傳播

一、母體內阻斷

母嬰傳播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式,我國的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和乙型肝炎患者50%以上是通過母嬰傳播形成的,新生兒期感染HBV90%可長期攜帶病毒。為阻斷母嬰間傳播,已將HBV血清標誌物列入產前常規檢查。對HBV-DNA、HBsAg、HBeAg陽性孕婦,應設專床分娩,避免羊膜腔穿刺和產程中嬰兒的損傷,保證胎盤的完整性。

阻斷母嬰傳播的母體內阻斷是指阻斷胎兒在母體宮內發育時的乙肝病毒感染,目前常用的技術是給母體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目前多數學者主張從孕期28周起給孕婦肌內注射乙肝疫苗200U,每4周注射1次,直至臨產前注射3次。但這種做法目前尚有爭議。

二、分娩期處理

嬰兒娩出後應及早將身體汙物處理掉,以減少母體分泌物或血液中的病毒感染,因為乙肝病毒陽性者孕婦陰道分泌物、血、羊水均可檢出乙肝病毒抗原。

此外一個重要的措施是出生後立即肌內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這是阻斷HBV母嬰傳播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我國預防乙型肝炎的基本策略,可阻斷母嬰圍生期乙肝病毒感染。

1.乙肝免疫球蛋白母體是乙肝病毒攜帶者或乙型肝炎患者,提倡在嬰兒出生當天(一般要求在出生後6小時內)和出生後第15天肌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然後1、2、7個月接種乙肝疫苗。或出生後30分鍾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再按照0、1、6個月的程序接種乙肝疫苗。

2.乙肝疫苗注射乙肝疫苗是阻斷乙肝病毒傳播最關鍵的手段。母體為非乙肝病毒攜帶者,則嬰兒可在出生後24小時內、第1個月、第6個月各注射乙肝疫苗3次,每次10mg。母體為乙肝病毒攜帶者或乙肝患者,則劑量應加大,按照0-1-6方案,每次注射20mg。4~5年後加強接種。從2002年起我國已將乙肝疫苗納入兒童計劃免疫,免費注射。

延伸閱讀早產兒如何注射乙肝疫苗

早產兒免疫係統發育滯後,免疫細胞功能不成熟,對接種疫苗效果很差,但也應該盡早進行免疫接種。體重低於2000g的早產兒接種策略如下。

1.母親HBsAg陽性:出生後12小時內接種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1~2個月齡後按照標準程序和間隔接種3針乙肝疫苗。

2.母親HBsAg不詳:出生12小時內接種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盡早檢測母親HBsAg,1~2個月齡時根據母親HBsAg情況,接種乙肝疫苗。

3.母親HBsAg陰性:於1個月齡或出院時接種乙肝疫苗,完成全程乙肝疫苗免疫。

第六節新生兒喂養

目前多數專家認為,母乳中雖然含有乙肝病毒,但其數量遠低於血液中的數量,且乙肝病毒不易通過消化道傳播,所以新生兒隻要盡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4小時內注射了第一針疫苗,就可以哺乳。哺乳期間應注意衛生。母親應用流水、肥皂洗淨雙手,將初乳擠去,並且不要親吻或咀嚼食物給嬰兒,嬰兒的餐具、生活用品等應固定單獨使用,避免沾到母親的血液或體液。2005年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新生兒在出生12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後,可以接受乙肝表麵抗原陽性的母親哺乳。但是,在以下情況下,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母親不適宜哺乳。

1.母乳中能檢測到HBV-DNA,這表示體內存在乙肝病毒,傳染性強,不宜哺乳。

2.母親持續大三陽或乙肝病毒持續複製水平高,特別是肝功能異常,表示病毒處於活動期,傳染性強,不宜哺乳。

3.母親乳頭有皸裂、潰瘍或嬰兒口腔、咽喉、食管、胃腸道黏膜等處有破損、潰瘍時,母體中的乙肝病毒可由破損處進入嬰兒血液循環,誘發感染,不宜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