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善於從失敗中培養成功。障礙和失敗是通往成功的兩塊最穩妥的踏腳石。若肯研究它們、利用它們,便沒有別的因素更能對一個人發揮作用。且回頭看看,難道你不見失敗在那裏幫助過你嗎?
——戴爾·卡內基
一味沉默不是金
人類文明發展幾千年,向來對“沉默”這一語言形態所能發揮的力量和意義有諸多讚譽。
哲學家說:沉默是一種成熟。思想家說:沉默是一種美德。教育家說:沉默一種智慧。藝術家說:沉默是一種魅力。科學家說:沉默是一種發明。
實踐也證明,在人際交往當中,沉默是一種難得的心理素質和可貴的處世之道,因此“沉默是金”便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個不言而喻的真理。但也正如人們所言:
“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謬誤。”恪守沉默或說信奉沉默的人在享受沉默的正麵力量時也無形承受著沉默的反作用力。魯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生活已經教會我們用相對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那麼麵對沉默,我們是否應該考慮一下自身和周圍的環境再進行選擇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原因很簡單,一個人一味沉默,別人便無法了解他,他當然也無法正常與外界接觸,變成了孤家寡人,生活自然失去滋味,他的世界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小。因此,沉默不是不說話或不想說話、不屑說話。沉默是一種境界,需要各方麵因素的配合,才會發揮其金子般的作用。
具備優勢的時候需要沉默。太陽不語自是一種光輝;高山不語,自是一種巍峨;藍天不語,自是一種高遠……人也一樣。取得成績的時候需要沉默。麵對成績和掌聲,成功者報以深深的一鞠躬。這是無聲的語言,是恰到好處的沉默。
遭受挫折的時候需要沉默。在失敗和厄運麵前,拭去眼淚,咬緊牙關,默默地總結教訓,然後再投入新的戰鬥,不失為上策。
等待時機需要沉默。造化總是把機會贈送給有充分準備的人。怨天尤人無濟於事。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承擔痛苦的時候需要沉默。如果親友沉浸在不能自拔的悲傷之中,此刻,無論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那就默默地陪他度過一段時光,默默地為他做一些事情。
溝通心靈的時候需要沉默。不是隨便打斷他的話,要善於傾聽。在傾聽中汲取智慧,彌補紕漏,建立信任,產生滿足。
有一位朋友說:“我曾經遇到過這種情況。張女士和楊女士都是我的同事,我發現楊女士經常在我麵前說張女士的壞話,而張女士很少說過對方的不好。不管她們說什麼,我從沒有向任何人提到過這些瑣碎的閑話,因此,我們三人至今相處很好。”可見,沉默得當可架起人與人之間友誼的橋梁。
總而言之,如果說不沉默需要說話的藝術,那麼沉默則更需要說話的藝術。所以,我們應慎重地對待沉默。
不要人雲亦雲
每個人講話都有其獨特的方式,無論是講話的語言還是手勢,都具有個人色彩。如美國人最擅長以誇大的動作,表現自己內心感受的極限:歐洲人和東方人則比較含蓄、內斂,不輕易把自己內心的感受一五一十地表現於外。隨聲附和雖在多數情況下表達著一種善意的成全。但這種沒有獨自思想的附和語詞,並不能表現出個人的獨立人格與個人意見,而且更容易讓人覺得虛假。
一個喜歡用極端的形容詞來強調自己想法或意見的人,是絕對不會以附和的口吻來表示自己的看法的。
許多人在交談時有“我同意……但是我認為……”
的習慣用語。其實在朋友交談中,朋友想要聽的是你個人的看法,而不隻是要你附和地回答:“是的。”要讓自己成為更獨特的人就必須與一般人有所區別,盡量地表現出自己獨特的看法。
因此,不妨多應用些特殊或有個性的例子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總是附和別人的想法。即使遇到讓你左右為難的問題或場麵,用一些模糊言語回答也比隨聲附和要好。
某個企業家創辦實業公司時,受到各方重視,一下飛機就有記者采訪。一位女記者問他:“你帶了多少錢來?”企業家隨口便答:“對女士不能問歲數,對男士不能問錢數。小姐,你說對嗎?”
含蓄回避,而又幽默俏皮,比之“支支吾吾”“哼哼哈哈”來掩飾,或“恕我直言,無可奉告”來拒絕,效果明顯要強上百倍。
傾聽勝於傾訴
社交中的說話,同站在教室中教課或是站在演講台上演說有很大不同。教課和演說,隻有你一個人在說話,別人不能插嘴。而社交中的說話,彼此在相等的地位,如果在這種談話中,你一個人一直滔滔不絕,那對方就沒有說話的機會。這樣你肯定不會受人歡迎,甚至會被別人恥笑。
世界著名記者麥開遜說:“不肯留神去聽別人說話,是不受人歡迎的第一表現。”
每一個人都有著他自己的表現欲,如幾個人聚在一起講述故事,A一個接一個地講著故事,B和C也想來講述一兩個。可是,A隻管滔滔不絕地一個一個地講下去,使B和C沒有機會講。我們試想一下,B和C的心裏一定不好受。因為他們自己沒有說話的機會,專門聽某A的講話,自然會沒有精神聽下去,結果肯定是不歡而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