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家庭急救知識(2)(2 / 3)

讓病人平躺,屈曲雙腿,以鬆弛腹肌,減輕腹痛。

腸絞痛時可針刺或手掐合穀、足三裏、三陰交等穴位,臍周痛時加刺天樞、氣海。

禁止給病人服止痛藥、瀉藥、暫不進食。

不要用熱水袋熱暖腹部。

注意觀察病人的體溫、脈搏、血壓、神誌、呼吸等是否正常,如何變化。

咯血

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出血,經口腔咯出,叫咯血。許多疾病都可引起咯血,如肺炎、肺膿腫、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白血病、二尖辦狹窄、左心衰竭等。每次咯血量在100毫升以下為小量咯血,100~300毫升為中等量咯血、300毫升以上為大量咯血。

1.疾病特點:

咯血時病人喉頭有癢感,然後血液隨咳嗽而咯出。

咯出的血一般呈鮮紅色泡沫狀。

若咯血量很少則表現為痰中帶血絲。若支氣管壁血管破裂,可引起大咯血,甚至可因血塊堵塞氣管或吸入,引起窒息。

發生窒息時,病人突然感到胸悶,精神異常緊張並掙紮坐起,繼而氣急、呼吸困難、麵色青紫,如不及時搶救,很快會進入昏迷狀態。

2.現場救護:

讓病人保持鎮靜,不要恐慌。必要時可服用鎮靜劑,如安定2。5毫克,每日3次。

不要讓病人強忍咳嗽,應讓其輕咳,將血咳出,以免血液積存於呼吸道內。

病人有劇烈咳嗽時,可口服咳必清50毫克,或可待因30毫克。

在病人胸部放置冰袋或涼水袋。

不要經常翻動病人,飲食及大小便均應在床上進行。

大咯血者應取半坐臥位,以利止血。咯血時則應讓病人俯臥,頭低腳高,家人用手輕輕捶其背部,以利血的咯出。

發生窒息時,要立即采取口對口的方法吸出病人呼吸道中的血液或痰液。

通知急救站或待病人病性穩定後再送醫院。

嘔血

食管、胃或十二指腸出血並從口內嘔吐出來,叫做嘔血。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胃炎,以及肝硬化所致的食管下段和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嘔血的主要原因。

1.疾病特點;

出血前,病人可感到上腹部劇痛,然後發生咯血,血多呈暗紅色或咖啡色,常混有食物殘渣。

嘔血後的病情輕重與出血速度、出血量有關。一般病人可感到頭昏、乏力、心慌、氣短,大出血可致休克,病人神誌不清、躁動,脈搏細弱而快,常在130次/分以上,四肢濕冷,此時,病人生命處於危險之中。

2.現場救護:

讓病人平臥或呈頭低腳高位,將頭偏向一側,保持鎮靜。

可服用雲南白藥,每次0.3~0.5克,每隔4小時1次,孕婦忌服。

暫時不要讓病人進食,注意保暖。

在病人上腹部放置冰袋或冷水袋。

病人發生休克時,可服獨參湯:人參3克,煎水服。

盡快用車將病人送往醫院進行搶救。

注意不要丟棄病人的嘔吐物,應將其交給醫生,便於醫生了黼情。

鼻出血

鼻出血,又叫鼻衄,是較為常見的現象。氣候幹燥、鼻內發炎、鼻腔腫瘤、高血壓、血液病、麻疹、傷寒等,以及維生素缺乏、外傷、婦女經期等,都可以引起鼻出血。

1.疾病特點:

少量出血時,呈點狀流出;大量出血時可似泉水湧出,若堵塞前鼻孔,血液則經後鼻孔流入咽部,並由口吐出或咽入胃內。反複出血可致貧血,大量出血可致休克。

一般來說,最易出血部位為鼻中隔前下方,即所謂的立特氏區,因此區有極為豐富的血管叢。

2.現場救護:

用手指緊捏鼻翼10~15分鍾,用口呼吸。

稍許仰高額頭,但不要過高,以免血液流向喉部,引起不適。

可將冷水浸濕的毛巾或用手絹包裹小冰塊敷在病人鼻部和額頭,以達到收縮鼻部血管而止血的目的。

出血量較大時,可用脫脂棉、軟紙,最好是用紗布,用清水浸濕,然後用筷子將濕棉花或紗布慢慢填人鼻腔,使之壓迫出血點,待觀察3~4小時後再取出。如在堵塞物上撒上雲南白藥或其他止血粉,則效果更佳。

止血後不要用揉擦鼻腔、挖鼻孔,以免再次引發鼻衄。

對老幼病人還要注意其呼吸、脈搏。

如經上述方法而仍出血不止,應盡快送病人去醫院。宜抬送,病人應側臥,途中可喝淡鹽水或糖鹽水,以補償失血。

鼻腔異物

鼻腔異物多見於兒童。小兒玩耍時將豆類、瓜子、糖紙、紐扣、小玻璃球等物塞入鼻孔,而無法取出可形成鼻腔異物;鼻出血時堵塞用的紗布、棉球未能及時取出,忘記在鼻腔,也可成為異物。

1.疾病特點:

長期存留於鼻腔的異物,可導致鼻腔發炎,病兒流膿性黏鼻涕或帶膿血的黏鼻涕,鼻子不通氣,並有一股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