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現場救護:
在傷口上、下方(距傷口5厘米處)用布帶或止血帶緊緊勒住,並用吸奶器或火罐將傷口內的血液吸出,以吸出大量的狂犬病毒。
用肥皂清水洗淨救護者或傷者自己的手,然後用濃肥皂水和幹淨的刷子洗傷口,洗刷要用力、徹底,至少半小時。
衝洗後用燒酒或70%酒精塗擦局部,但絕不要包紮傷口。
經上述處理後,應立即將病人送入醫院,請醫生注射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或狂犬病疫苗,以及破傷風抗毒素。
蛇毒咬傷
毒蛇唇齶上有一對毒腺,可分泌血液毒素和(或)神經毒素,在咬人時排出毒液使人中毒。
1.疾病特點:
由血液毒素引起的症狀:局部劇痛,迅速腫大,皮膚黏膜和內髒等多處出血,並有已溶解的血自齒痕部不斷流出,病人覺得口渴、惡心、咽喉痛、皮膚濕冷、脈搏快而細弱,血壓下降,甚至休克。被五步蛇、竹葉青、烙鐵頭、蝰蛇等咬傷可出現上述症狀。
由神經毒素引起的症狀:局部輕微的灼痛、麻木,病人頭暈眼花、視物模糊、聽音不清、胸悶難受、惡心困乏、四肢無力、流涎不止、眼瞼下垂、吞咽困難、四肢癱瘓、呼吸淺表而慢、有窒息感、昏迷,瞳孔擴大,乃至死亡。被金環蛇、銀環蛇、海蛇等咬傷後可出現上述症狀。
有些毒蛇,如眼鏡蛇、腹蛇可分泌上麵兩種毒液,故而可引起上麵二者的表現。
2.識別方法:
被蛇咬傷後,所要區分的是被有毒蛇咬傷,還是被無毒蛇咬傷。觀察傷口情況可幫助判別。一般被咬的地方有兩排牙痕,如果其頂端有兩特別粗而深的痕跡,則說明是毒蛇咬後的牙痕;如果僅見到較細的或成排的細牙痕,則為無毒蛇所咬。此外,一般毒蛇的外形是頭大頸細,頭部呈三角形,尾短而細,但亦有例外。為毒蛇咬傷後,病人常感傷口麻木,疼痛逐漸加重,傷口周圍有瘀斑或腫脹。
3.現場救護:
讓病人坐下或臥倒,保持鎮靜,不要走動、奔跑,以防加速毒液的擴散。
1~2分鍾內給病人上好止血帶。布條、繃帶、手絹、三角巾等都可以用作止血帶。上止血帶的部位宜在傷處的近心端(詳見表2—5)。止血帶應每15~30分鍾放鬆1次,每次1分鍾。待毒液已經去除,並經用藥以後,止血帶可以解除。
用清水或肥皂水衝洗傷口,同時不斷擠壓之,以促使毒液外流,或作“十”字形切開傷口(切口邊緣應抵及正常組織),用火罐或吸奶器吸取毒液。必要時,如口腔黏膜無破損、無齲齒,可直接用口吮吸,邊吸邊吐,然後用清水漱口。
衰2—5上止血帶的部位
咬傷部位上止血帶部位手指傷指的指根前臂肘彎上方上臂上臂的最上方足趾腳踝上方小腿膝蓋上方大腿大腿最上部位
有條件者可給病人服季德勝蛇藥(南通蛇藥)、上海蛇藥等,亦可立即喝米醋100~200毫升,另用五靈脂5克、雄黃2克共研末,調酒內服以解毒。
經上述處理後應立即將病人轉送至醫院,請醫生救治。在轉送途中應盡量避免傷肢活動。
溺水
人體淹沒在水中,呼吸道被水、泥沙等堵塞而造成缺氧、窒息的狀況稱為溺水。溺水者一般在落水後4~6分鍾內死亡,因此,搶救溺水者必須爭分奪秒。
1.疾病特點:
多數人表現為麵色青紫,兩眼充血,口鼻充滿血性泡沫,汙泥或藻類,腹部膨脹,全身厥冷、皮膚腫脹、心音弱而不齊,呼吸急促或不規則,甚至停止。有的人因驚慌、恐懼而昏迷,並因冷水的強刺激引起喉頭痙攣和聲門關閉,致使心跳呼吸停止,表現為麵色蒼白、口腔內有少量水甚至無水,腹部柔軟。
2.現場救護:
自我救護:溺水者要保持頭腦清醒,不要胡亂掙紮,將手上舉亂撲。除呼人救援外,應取仰麵位,頭部向後,使口鼻露出水麵,淺呼氣,深吸氣,待人救援。
旁人救護:救護者迅速脫去衣褲、鞋襪,遊到溺水者後方,用左手從其左臂和身體中間握其右手,或拖著他的頭部,用仰泳方式拖向岸邊。救護者切不可讓溺水者緊抱不放,妨礙搶救。萬一被抱住,救護者應鬆手下沉,使溺水者離開,然後再救;或向後推他的臉,緊捏其鼻,使其鬆手,然後再救。如救護者不會遊泳,可使用帶繩救生圈、木板、長竿、繩索等,以拖溺水者上岸。若無這類器材,應高聲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