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醫療救護:
保持呼吸道通暢:救護者要立即清除口鼻內的泥沙、嘔吐物等;用布條包裹舌頭,將其拉出口外,取下假牙;解開溺水者的衣領、內衣、乳罩、腰帶等。
對呼吸心跳停止者,應首先實施人工呼吸和胸外心髒擠壓術:在水中救護時,就應開始作人工呼吸。吹氣要用力,要堅持進行,不要中斷,輕易放棄。
控水:如胃內積水太多,應立即控水,但時間不要太長。控水的方法是:救護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膝,將溺水者腹部橫放在救護者屈膝的大腿上,頭部下垂,然後按壓其背部,使呼吸道及胃內的積水倒出來;或者救護者抱起溺水者的腰部,使其背部向上,頭下垂。
注意保暖,可用衣服或毛毯包裹溺水者。
如果在嚴冬或長時間浸在水中,溺水者的體溫急劇下降,應立即采取加溫措施。
在現場救護的同時,要盡快與醫院取得聯係,請醫生前來搶救或轉送醫院救治。
如果溺水者救起時一切情況尚好,亦要密切觀察12~24小時,注意病人的體溫、脈搏、呼吸、神誌、小便等情況。
關節脫位
關節脫位,即關節不在正常的位置。外傷、神經肌肉病變均可導致脫位,但脫位常見於兒童,這是因為小兒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肉不發達,當有強大外力時,關節易從正常位置脫出,形成脫位。常見的脫位有橈骨小頭半脫位、下頜關節脫位和肩關節脫位。
現場救護:
橈骨小頭半脫位的複位救護者一手握住孩子的手腕,另一隻手的拇指向後、向內壓迫橈骨小頭,逐漸屈肘,前臂略作牽引,並作前後旋轉,如聽到輕微的響聲,且小兒自覺疼痛消失,即認為複位成功。然後,用布條將肘掛在胸前3天即可。
下頜關節脫位的複位:讓病人靠牆坐好,頭背緊貼牆壁,救護者站在對麵,將兩拇指纏繞紗布伸入病人口中,放在兩側下磨牙上,其餘四指在口外托住下頜,先以兩拇指慢向下壓,然後其餘四指同時將下頜向後上方端送,聽到響聲,表示複位成功。
肩關節脫位的複位:讓病人仰臥。救護者用一足蹬其傷側腋窩,一手握病人手腕,另一手握其肘關節,向下牽拉傷臂,外旋上臂,再內收內旋,當聽到“卡噠”一響,即複位。
急產
產婦在臨近預產期時,仍然外出突然分娩,稱急產。急產常見於有過生產經曆的婦女(經產婦)。為保證母嬰健康,要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迅速做好接生準備。
1.正常分娩過程:
一般將正常分娩分為三個產程。所謂急產是指產婦處於第二產程期間,此時子宮口已完全開大,胎膜破裂,羊水外流,產婦因胎兒頭下降壓迫直腸而有排便感,胎兒娩出在即。
一般初產婦約需1~2小時,經產婦約需30分鍾。
2.現場救護:
宜請醫生或有生育知識者擔任接生者。
將產婦安置在一個清潔、避風的地方平臥,注意保證空氣新鮮。
1接生前在產婦臀部墊上雨衣、塑料布或清潔的衣服,最好能鋪上一層衛生紙。
待接生者用肥皂和清水刷淨自己雙手後,再讓產婦兩腿屈曲,分開,露出外陰部,用肥皂水或清水洗淨外陰。
將幹淨毛巾或手帕折疊好,托在陰部幫助胎兒頭娩出,保護會陰。如胎兒頭娩出困難,可作會陰側切(用消毒過的剪刀)。盡量避免汙染產道。胎兒娩出後,可斷臍帶。方法是:用70%酒精環繞靠近胎兒部位的臍帶擦一圈,共兩遍;用無菌線繩靠近臍根結紮,然後在相距2厘米處再結紮一道;用消過毒的剪刀在兩線之間剪斷臍帶;用碘酒擦斷根處進行消毒,然後用無菌紗布包紮臍帶斷根。剪刀和線的消毒方法是:將二者放入幹淨容器內,倒入涼水,立一雙筷子於水中,待水燒開後約半小時,用筷子撈出剪子和線,並保持無菌狀態,尤其是剪刀的刃部絕不能被汙染。
用酒精或清水重新衝洗產婦外陰,待胎盤娩出後,仔細檢查胎盤是否完整。
注意胎兒和產婦的保暖。
速送醫院,並觀察產婦子宮的收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