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用藥常識(1)(3 / 3)

阿司匹林和鹿茸、甘草及其複方製劑同時服用,對消化性潰瘍患者,會大大增加胃粘膜的刺激作用,並可使胃酸分泌增多,這對患者是很不利的。中藥洋金花和西藥阿托品同時服用,就會超過阿托品的安全用量,出現中毒症狀,因為洋金花裏含有阿托品的成分。西藥抗生素類,有抑製微生物及酶的作用,不宜同時服用含神曲、豆豉、山楂之類的中藥。在服用維生素B1時,不但不宜同服中藥石榴皮、五倍子、地榆等,而且在使用一段時間以後還要補充足量的維生素B1,防止體內維生素B1缺乏,因為這些中藥中含有大量的鞣質,而鞣質可使維生素B1失去作用。

為避免以上一些情況,在服藥時,即便沒有禁忌的情況,也宜錯開時間服藥,如出現中毒反應,要及時停藥。

8.什麼叫配伍禁忌?

在臨床上醫生常將幾種藥物配合在一起使用,以提高療效、減少用量、降低毒副作用、避免抗藥性。但若配合不當,會出現渾濁、沉澱、變質,甚至增強毒性,或發生對人體的不良後果。這種不適當的配合,稱為配伍禁忌。尤其是在靜脈輸液中合並用藥產生的配伍問題,危害更大。

(1)發生理化性質的變化影響療效,增加毒性。如維生素C與苯巴比妥合用,苯巴比妥會析出,維生素C部分分解,影響療效。葡萄糖酸鈣注射液與磺胺嘧啶鈉、鹽酸四環素等配伍,會產生渾濁沉澱或變色。注射液中的酸性藥與堿性藥,氧化性藥與還原性藥也不能合用。

(2)發生藥理性變化影響療效。如慶大黴素與羧苄青黴素相混合作靜脈滴注,前者會失去活性。氨茶堿注射液與硫酸異丙腎上腺素、氨苄青黴素、羧苄青黴素配伍,溶液雖澄明,但效價卻降低,也屬配伍禁忌之列。

配伍禁忌雖是醫護人員必須掌握之事,但對一般病人來說,了解有這種用藥配伍禁忌也可起到監督作用。因為它經常遇到,所以不少藥物書籍中常附有以實驗結果為依據的多種類型的注射劑配伍變化表供參考。

9.小兒用藥應注意什麼?

小兒生了病,特別是嬰幼兒,不會說,要靠父母的觀察和醫生的檢查診斷。看病、服藥都比成人困難。因此,兒童用藥應當特別加以注意。

(1)對於新生嬰兒應注意護理,避免生病,盡量少用藥。兒童生長發育期間新陳代謝旺盛,由於一些器官和組織發育還不成熟,抵抗力弱,容易生病,對藥物的反應敏感,用藥不當容易產生不良反應。

(2)用藥劑量不可過大,時間不可過長。小兒用藥劑量切忌不可過大,時間不宜太長,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3)有反應的藥物應當記住,避免再服。

(4)要嚴禁給新生兒服小兒退熱片、APC片,因這類藥可引起新生兒青紫症、貧血,以及肚臍出血、吐血、便血等。

(5)四環素不可給八歲以內的孩子服用:因不但可引起腹痛、惡心、嘔吐,而且八歲以內的孩子,特別是新生兒,即使短期內服用四環素也容易引起黃斑牙。

(6)不可一發熱就用抗生素。如氯黴素可抑製骨髓的造血功能,可使服用的病兒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粒細胞缺乏症;新黴素可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和耳聾。不少醫生主張對小兒發熱、炎症時采用中藥製劑,因為清熱解毒藥有很好的效果。

(7)維生素類營養藥也不可長期大量服用,因為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類營養藥也會引起中毒。如維生素AD膠丸,如過多服用,會出現毛發幹枯,眼球突出、煩躁不安、厭食、發熱、肝腫大等毒副作用。

10.嬰幼兒便秘為何不宜用瀉藥?

小兒便秘和腹瀉一樣,也是一種較常見的症狀。有些家長發現孩子便秘、腹脹難忍,就給孩子服用番瀉葉或酚酞片,期望能盡快解除孩子的便秘。其實,嬰幼兒便秘是不宜使用番瀉葉等口服瀉藥的。

所謂便秘,是指大便幹燥,難以排出。嬰幼兒便秘原因很多,可以是飲食不足、食物成分不當、腸道功能紊亂、精神因素,以及體格和生理異常所致。濫用口服瀉藥對嬰幼兒是不利的,這是因為嬰幼兒的消化和神經係統功能發育不如成年人健全,服瀉藥後容易導致胃腸功能失調而導致腹瀉。長期口服瀉藥易產生依賴性,幹擾腸道正常蠕動,引起結腸痙攣性便秘,加重便秘。正確的方法是積極尋找原因,並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必要時,可采取局部用藥,如用開塞露5~10毫升注入肛門內,刺激直腸引起排便。在家中可用小肥皂條插入嬰兒肛門內通便,也可用小指戴橡皮手套蘸少量石蠟油或凡士林,插入舡門就可達到通便的目的。

11.如何選用小兒止咳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