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用藥常識(2)(2 / 3)

16.孕婦為何需要補充葉酸?

葉酸,又稱維生素M,是B族維生素的後起之秀。它在人體內的總量為5~6毫克,血中葉酸的含量為每升140微克。由於機體不能合成葉酸,所以隻能從綠葉蔬菜、水果等食物中攝取,或作為藥物供給。

然而,近幾年來,據我國調查研究表明,有一種先天性的疾病,名叫胎兒神經管畸形,如脊柱裂、肢骨病與腦腔畸形、無腦畸形等,致殘致死率均很高。我國為該病的高發區,其病因與缺乏葉酸密切相關。

孕婦體內的葉酸水平明顯低於非懷孕婦女,如果在懷孕前營養狀況就比較差,特別是長期服用避孕藥、抗驚厥藥等,均可幹擾葉酸代謝,使葉酸水平更低。故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孕婦每日葉酸供應量為0.4毫克。

為防患於未然,對計劃懷孕的婦女應多食富含葉酸的食物,在孕前1個月起,每日服用0.4毫克葉酸,直至孕後3個月。凡生育過神經缺陷嬰兒的婦女,若需要再次妊娠,應及時到醫院檢查,且每日服葉酸5毫克,服至孕後12個星期為止。

孕婦補充葉酸是否要多多益善呢?也不是。若長期過量服用葉酸會幹擾孕婦的鋅代謝,導致鋅元素的不足,同樣會影響胎兒發育。

17.孕期何時用藥最危險?

由於胚胎各器官發育時間不一,因此致畸胎的易感期也不同。例如,中樞神經係統的致畸易感期為受精後15~55日,心髒為20~40日,眼為24~39日,四肢為24~46日,外生殖器為36~56日。妊娠3個月以後的胎兒,各器官已初步形成,此時對外界環境的致畸影響大為減少。但是,由於藥物因素有時還會影響器官的功能,如引起耳聾、腎功能減退等,所以,妊娠12周後用藥還應十分慎重。有時候藥物致畸作用受一些條件的影響。例如,有些藥物不容易透過胎盤屏障;有的透過的量還不多,不一定達到致畸的有害濃度;有的即使透過的量較大,但對胎兒不一定有害。

總之,為確保妊娠期母嬰安全,應提倡在妊娠期(尤其是妊娠3個月)少用藥或不用藥。但是,有病不治療,對母嬰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既不要忌醫禁藥,又要遵照醫囑,謹慎用藥,這才是可取的正確態度。

18.孕婦能服補藥嗎?

孕期擅自進補可導致流產、難產、早產等。下列補藥(品)是孕期不宜服的。

(1)忌濫用人參孕後,月經停閉、髒腑經絡之血注於衝任二脈以養胎,孕婦處於陰血偏虛,陽氣相對偏盛狀況。人參屬大補元氣之物,會使孕婦氣盛陰耗,氣有餘則“推動”胎兒,使胎兒受損受危,不利安胎。

(2)忌濫用補藥再好的補藥也要經過人體代謝過程,增加肝腎負擔,還有一定副作用,所以對孕婦和胎兒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有的孕婦服了大量的蜂乳,導致嚴重腹瀉,最終流產。長期服人參蜂王漿、洋參丸、宮寶等,會損傷孕婦和胎兒。孕期小腿抽筋,便長期服維生素A、D,結果造成維生素A、D過量,引起中毒。

(3)忌熱性食品孕期不能吃熱性食品,如狗肉、羊肉、胡椒粉等。孕期進補,應遵循“宜涼忌熱”的原則,即使是水果,也應吃性味平、涼之物,如西紅柿、生梨、桃子等。

產前進補應遵醫囑,切莫自以為是,擅自濫補,以免聰明反被聰明誤。

19.為何老年人用藥不良反應多?

老年人身體各髒器功能逐漸衰退,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過程發生明顯的變化,不良反應的發生較青年人高而嚴重。

老年人胃酸分泌能力下降,胃腸黏膜細胞數減少,消化道運動減弱,腸動脈可呈現粥樣硬化而使血供應量減少,影響口服藥物的吸收和療效。同時,易受藥物刺激,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部脹氣、便秘和腹瀉等症狀;老年人的肝腎功能減退,藥物代謝水平下降,容易在體內積蓄;老年人的水分和肌肉組織減少,脂肪積累多,所占比例相對增加,使一些親脂性藥物容易發生積蓄,加上老年人血漿蛋白隨年齡增加而降低,這樣藥物與蛋白質的結合量相應減少,非結合的遊離藥物濃度增高,增加該藥的生物效應;腎功能的減弱,影響藥物的排泄;老年人往往一人多病,用藥品種也較多,易產生藥物的協同和拮抗作用,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機會較青壯年要多好幾倍;老年人對藥物的耐受性下降,單用或少量藥物配合使用一般可以耐受,如果多種藥物聯用又不減量時,則很容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和胃腸道症狀;此外,老年人用藥個體差異性大,同齡的老年人藥物劑量可相差數倍之多。這些問題在老年人用藥中均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