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能產生治療作用所需藥物的用量,稱為“劑量”。藥物的劑量是通過一係列試驗得出的,不能多,也不能少。我們一般所說的劑量,是指成人一次的平均用量,也叫治療量或常用量。如果少於這個量,就可能產生不了治療作用。如果超過這個量到一定程度,就能引起中毒現象,這種過大的量叫做“中毒量”。嚴重中毒時引起死亡的量,叫做“致死量”。通常所說的極量,就是指允許使用的最高劑量,也是人體能夠耐受而不會引起中毒的劑量,超過這個量即可引起中毒或死亡。
常用量的對象是指16~60歲的成人,兒童、老人和肝、腎功能不全的人用量要減少。
中藥的劑量現統一用克、毫克代替多年沿用的兩、錢、分,3克相當於過去的一錢。
生物製品和有些抗生素是用生物方法測定出來的“生物效價”來計算其用量,以“單位”或“國際單位”來表示。如青黴素80萬單位,破傷風抗毒素1500國際單位。
為什麼有些藥物的量用“單位”表示,與重量之間如何換算
有些藥物如維生素、激素、抗生素、抗毒素類生物製品等,它們的化學成分不恒定或至今還不能用理化方法檢定其質量規格,往往采用生物實驗方法並與標準品加以比較來檢定其效價。通過這種生物檢定,具有一定生物效能的最小效價單元就叫“單位”(u);經由國際協商規定出的標準單位,稱為“國際單位”(IU)。國際標準品主要是供給各國來建立和標化自己的國家標準品。對於還沒有建立國際標準品的藥物可以由本國製訂國家標準品。
一個“單位”或一個“國際單位”可以有其相應的重量,但有時也較難確定。單位與重量的換算在不同的藥物是各不相同的。
1931年國際聯盟衛生組織的維生素委員會,首先規定了各種維生素的國際單位;如每1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A相當於0.3微克,若是它的乙酸鹽則為0.344微克,維生素P相當於0.025微克,維生素E相當於1毫克,等等。雖然許多維生素現今已改為重量表示,但維生素A和D仍然沿用國際單位。
各種激素1國際單位折合國際標準製劑的重量為:黃體酮1毫克,絨毛膜促性腺素0.1毫克,垂體後葉激素0.5毫克,催乳激素0.1毫克,胰島素45.4微克。
抗毒素的效價檢定,通常是以能中和100單位毒素的量,作為一個抗毒素單位。
抗菌素多半用單位表示其效價,隨著科學研究和工業的發展,它們的化學結構也逐步明確,它們的含量可用理化檢定方法表示它的有效成分的重量,所以目前也較多地采用重量表示了。
如何選擇治療藥物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治療一種疾病,會有好幾種藥物可以采用,究竟選用哪一種好呢?這就需要請教醫生。醫生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考慮決定:
(1)從療效方麵考慮:首先要看藥物對這種病的療效如何,為了盡快取得療效,應選用療效最好的藥。
(2)從不良反應方麵考慮:對任何藥物都要“一分為二”,既要看到它有治療疾病的一麵,又要看到它有引起不良反應的一麵;既要考慮治療效果,又要注意保證病人用藥的安全。大多數藥物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應(如過敏反應、耐藥性、依賴性)。有的藥物雖然療效很好,但可以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弊大於利,在選藥時不得不放棄,改用療效可能稍差但不良反應較少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