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3章 無力回天的囚徒皇帝——清德宗光緒帝(7)(2 / 3)

光緒十五年(1890年)二月初三,親政大禮在太和殿正式舉行了。大典之後,光緒與朝廷要員們又到慈寧宮,給已等在那裏的慈禧上了一個尊號,又把那麼幾個帶有美意的字加在皇太後前麵。自此以後,“慈禧端佑康熙昭豫莊誠壽恭皇太後”才是慈禧的全稱。

自歸政以後,慈禧並未真正放權修養,安享晚年,而是積極活動,繼續主攬朝中大權。

時人有評論說:“皇上親政後,遇除授尚書、侍郎、將軍、督撫各缺,仍恭請皇太後懿旨簡用,蓋由聖德謙衝,於用人行政諸大端猶複稟承慈訓,以示不敢獨斷。”可見,用人的大權仍被慈禧死死地掌握在自己手裏。

光緒親政

光緒親政以後,知道皇太後的勢力遍布朝廷內外,欲成就大事不容易,所以凡事必先征求慈禧意見,然後才能明發上諭。然而即便如此,慈禧還是不放心他,在宮廷內外密布間諜,隨時搜集情報,監督光緒的活動,甚至居然在光緒身邊安插自己的心腹。

在光緒親政之後,慈禧假裝表示對光緒“關心”,特地召見光緒說:“我身邊有一王姓太監,為了照顧你的身體,從今以後,我讓他不斷前往你身邊侍奉,以慰我之心願。”光緒聽到“王太監”三個字,已了解了此中深意。王太監很受慈禧信任,他善於窺測別人秘密,宮中稱他為“香王”。光緒明知慈禧派他來自己身邊是別有用心,但仍得感謝皇太後的一片“好心”,因此,光緒連忙說道:“孩兒對親爸爸十分感激,還望親爸爸保重禦體。”從此以後,光緒身邊每月中有15天由這位“香王”侍奉,這樣光緒這15天的一舉一動便處於慈禧的嚴密監視之中。當然,間諜遠不止一人,因為慈禧不可能對另外15天放任不管。

光緒身邊時常出沒的一些太監,幾乎都是慈禧的間諜,因此一件小小的事也無法瞞過慈禧。

例如,光緒很器重廷臣長麟、汪鳴鑾,常跟他們商量朝中大事甚至一日召見三次。這件事,很快就被傳報到頤和園。慈禧對此二人疑心很重,她很怕二人與光緒密謀奪走她手中的大權,為此召見光緒後說出了她的決定:“皇帝,我看長麟與汪鳴鑾圖謀不軌,你還是免了他們吧!”光緒聽後,知道慈禧有疑心,如果不遵旨,恐怕以後更不好辦事,如果惹怒了太後,後果會不堪設想。於是,他無可奈何地當即表態:“孩兒遵旨便是!”第二天,發出上諭,二人被以“跡近離間”的罪名革職,永不敘用。

帝後兩黨的形成與鬥爭

光緒帝親政後,慈禧太後雖退居頤和園,但仍操縱和把持朝政。光緒帝每月至少要到頤和園向慈禧“聽訓”“請安”兩次,有時甚至多達六七次;重要奏折,必須送呈慈禧閱覽後,方能處置,所謂光緒“事太後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說明光緒帝仍處於傀儡地位,隨時受慈禧擺布。那些接近光緒的近臣對這種狀況非常不滿。南書房行走、侍讀學士陸寶貴向光緒進言:“母後隻可婉勸,不可唯謹”。禦史安維峻則上疏指責慈禧“皇太後既歸政皇上,若仍遇事牽製,將何以上對祖宗,下對天下臣民”。光緒帝本人也不甘心於充當傀儡。為了擺脫慈禧的控製,他利用身邊的親信,開始組織政治力量,在其周圍漸漸形成帝黨集團。

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是帝黨核心人物。翁同龢原是慈禧的親信,曾任同治帝師傅。光緒帝即位後,又被慈禧指派為光緒帝師傅,在弘德殿教授讀書。光緒帝親政後,翁同龢漸漸傾心於光緒,而光緒處理軍國大政時,也十分倚重他,差不多事事都與他商量,因而成為光緒帝黨的主要人物。軍機大臣李鴻藻在政治上也傾向於帝黨,翁同龢的至友工部侍郎長麟、汪鳴鑾以及禮部侍郎誌銳、侍講學士文廷式、侍讀學士陸寶忠、經筵講席官李文田等,也都成為了帝黨成員。不過,帝黨成員的骨幹主要還是清流派的一些人物,如工部主事沈曾植、翰林張謇、國子監祭酒盛昱、編修王仁堪、黃紹箕、丁立鈞等。此外,禦史高燮曾、安維峻等也靠近帝黨。這些人有的是光緒近臣,有的是翁同龢門生故吏,這些人大多是無權無勇的詞館清顯、台諫要角,隻有翁同龢在政府中權勢還比較大,這就注定他們敵不過後黨。

相比之下,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後黨,陣容則相當強大。內有控製軍機處的慈禧親信徐用儀、孫毓汶以及大多數的六部九卿等;外有封疆大臣中權勢最重、地位最高的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作為支柱,使得眾多文武百官以及京外督撫藩臬,或誘於權勢利祿,或懾於慈禧淫威,大半都投靠於後黨。

帝後兩黨均屬清朝封建統治集團,它們是伴隨慈禧、光緒為爭奪清廷最高統治權而產生和形成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是其最初的分野並使矛盾趨於表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