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德冠後宮明大義(2)(1 / 2)

隻可惜他始終心懷鬼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敢完全相信妹妹的善意,還怕長孫皇後有一天會報複他,最後竟然參與到劉德裕謀逆案之中。事發之後,唐太宗決定將長孫安業斬首示眾。

長孫皇後得知這件事後,心神不定,雖然她記恨過長孫安業,可他畢竟是自己同父的哥哥。最後長孫皇後還是決定要救他。

於是長孫皇後找到太宗皇帝大聲痛哭起來:“我們長孫家真是太不幸,怎麼會出現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陛下對安業素有重恩,他沒有立什麼功勞,卻當上了監門將軍。他不圖報答,反而謀逆,真是死有餘辜啊!”

“你是什麼意思啊?”太宗皇帝一聽這話頭,就知道皇後想為他求情,可是太宗知道,長孫安業素來和皇後有隙,皇後怎麼反過來替他求情呢?

長孫皇後繼續道:“安業謀逆,萬死無赦。然而他當年對我不好的事情早已天下皆知,如今處他死刑,外人一定會認為是我趁機報複哥哥,這對皇上您的名聲也是莫大的拖累。”

長孫皇後如此的求情之法,讓太宗皇帝忍俊不禁。明明是想要替兄求情,偏偏把大道理說到自己頭上,還叫太宗反對不得。所以太宗皇帝雖然記恨長孫安業早年對待皇後之惡行,怒其謀逆之死罪,但還是看在長孫皇後的麵子上,饒了他的性命。

這是長孫皇後唯一一次求自己丈夫做的人情,而她所求情的人,竟然是早年趕她出家門的哥哥。長孫皇後之所以想保護長孫安業的性命,應該也是血濃於水吧。長孫皇後的善良又一次感動了太宗。

長孫皇後從小就好讀書,能恪守儒家傳統的道德規範,史書記載說她“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謹守儒家禮儀的長孫氏認為國家大事,應由皇帝和身邊的大臣們商量決定,所以對於朝廷上的事情,她從不過問,更不用說幹預了。但是唐太宗作為長孫氏的丈夫知道自己的妻子好讀書,才學淵博,每次太宗與她對談古今時,都讓太宗獲益良多,所以有時候就難免想與她談論政事,而長孫皇後卻從不在這種時候發表自己的看法。太宗問得多了,長孫皇後就推辭說:“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

然而,有些時候,她則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明確表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並促使太宗接受其意見。她真正對太宗的“進諫”,幾乎都隻在他做錯事要惹禍的時候才進行的,都是為了李唐的江山社稷、為了幫助朝中直臣,她才會挺身而出,說別人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如果說唐太宗以善於納諫、魏征以敢於直諫而著稱於世的話,那麼,長孫皇後可以說是一個以柔克剛進諫的典型。正因為她有較好的文化修養、獨特的人格魅力,所以她能夠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改變唐太宗的一些錯誤的想法和行為。在這方麵,敢於直言進諫的魏征也自歎不如。

貞觀六年(632年),文武百官一再請求唐太宗到泰山祭祀天地,古代封禪泰山需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天下太平,國家興盛;二是天降“祥瑞”。國家興盛說明帝王功高德顯,天降“祥瑞”說明上天對帝王的表彰,這時帝王要用一種方式回告上天,就是封禪大典。然而隻有魏征堅決反對這件事,他認為去泰山祭祀天地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對國家百姓沒有太大的幫助。恰巧這一年黃河中下遊兩岸發生水災,此事隻得作罷。可是要麵子的唐太宗心裏十分不痛快。有一天,魏征又一次頂撞太宗,唐太宗退朝回宮,臉色鐵青,一見長孫皇後就憤憤地說:“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把這個種田佬殺掉!”

長孫皇後十分驚愕地問:“種田佬是誰呀?”

李世民怒道:“就是那個魏征!每次上朝,他總是在金鑾大殿上當著眾臣的麵頂撞我,讓我下不了台。他既不是元老舊臣,也沒有赫赫戰功,隻是我從罪人中提拔出來的家夥,居然敢這樣對待我!是可忍,孰不可忍!”

長孫皇後聽了,心裏十分擔心,怕是魏征已種下禍根。但是皇後知道當麵替魏征求情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於是長孫皇後思考了一番後,默默退回內室,換上一身參加隆重慶典或祭祀時才穿的皇後宮服,出來徑直跪在地上,向唐太宗稽首道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