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名良家子弟。”
“我這裏良家子弟沒有,都是些村野匹夫!”
“保國為民,靠的就是黎民百姓!我募兵的標準就是鄉野老實人,他們黑大粗壯,皮肉堅實,能吃苦,不怕死。我最忌的就是那些皮肉白皙的市井遊滑之徒。”
“按戚將軍這麼說,我也夠格呐。”
戚繼光緊緊地握住陳大成的手,激動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第二天,募兵形勢為之一變。陳大成親自率領一隊隊身材高大、膀粗腰圓的農民湧向縣城,還有一批批體質健壯,很有教養的礦工,也潮水般地湧向縣城。隻見一位虎氣生生的彪形大漢,撥開人群,擠到戚繼光的麵前,開口就說:“戚將軍,我叫王如龍,是開礦的!”他把手一揮,指著那邊人群說:“這都是我帶來的弟兄,請您挑吧!”
戚繼光打心眼裏喜歡這位表麵看來橫暴粗野,內心卻充滿愛國熱情的礦工首領,高興地拍著他的肩膀說:“好樣的,王如龍真如一條龍,人如其名啊!”
應募的人如山如海,整個縣衙被圍得水泄不通。戚繼光隻能招募3000人,迫於人心難得,破格挑選4000人。
戚繼光選兵的標準是很高的,從出身、經曆、體格和武藝各方麵進行嚴格篩選。
這是一場與眾不同的選兵方法。選兵場設在縣衙門前。戚繼光宣布第一輪考“氣力”。所有應募者按農民、礦工各成一列縱隊,成雙成對往前走。縣衙門前有一對大石獅,凡能舉起者,算體力合格,發給憑證。第一輪合格者,再逐一詢問現實表現,凡出身市民或打過敗仗或在官場和賭場沾染過惡習者,一概不要。第二輪合格者,登記造冊,編成隊伍。
十一月,戚繼光把這支新軍帶到台州。鑒於以往練兵的經驗,他對訓好這支新軍進行了統籌規劃。
第一步進行“束伍”訓練。按不同的年齡、身材進行編組,以12人為1隊,設隊長;以4隊為1哨,設哨長,以4哨為1官,置哨官統領;以4官為1總,以把總率領。戚繼光親自“節製”新軍。隊伍編成後,進行伍法訓練,使士兵都熟悉自己所在隊伍中的位置、職責、隸屬關係、兵器配備、巡邏警戒。
第二步進行“號令”訓練。戚繼光把軍中各種金鼓、號炮、旗幟、鑼鈸、竹筒、燈籠等所代表的號令,向軍官和士兵們作了詳盡的交代,命令他們必須準確記牢,照著去辦,如果擂鼓令進,就是前麵有刀山火海,也要往裏衝;如果鳴金令退,就是前麵有金山銀山,也要往後退,不得有任何違犯規定的行動。隻有這樣,才能做到上下一致,萬眾一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第三步進行武藝訓練。他諄諄告誡士卒們,武藝是殺敵立功、防身救命的本領,誰武藝高,誰就能殺敵人,誰的武藝不如敵人,誰就會被敵人所殺。所以,不學武藝,或是隻會耍花槍圖好看者,都是拿自己性命開玩笑的呆子。戚繼光的話,語重心長,士卒們都很受感動。所以,新軍勤學苦練,蔚然成風。
為了把這支新軍訓練好,戚繼光還專門寫一本《紀效新書》作為訓練新軍的教材,印發給戰士,讓識字的讀給大家聽,有關規定都要記牢。凡是記住了,照著去做的,就給予獎勵;未記住的,要反複背誦,直至滾瓜爛熟,才肯罷休。
在戚繼光的嚴格訓練、悉心指導下,這支新軍很快就訓練成一支勇猛殺敵的勁旅。在後來的抗倭作戰中,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廣大百姓熱情地稱讚這支紀律嚴明、英勇善戰的新軍為“戚家軍”。
戚繼光從打仗的得失中,看到了明軍戰法機械呆板的致命弱點,往往擁集重兵於一地,部隊密如螞蟻行陣,遇賊接戰,前後擁擠,自相踐踏,難以發揮優勢兵力的作用。同時,他也看到了倭寇作戰的狡猾,他們采用多點、長線、小股、分散,陣法大都是“蛇”形陣,一字長形。這種戰術適合沿海水網沼澤、道路狹窄的地形特點。
為了適應這一特點,戚繼光運用古兵法的精髓,借鑒古陣法的優長,從實際出發,反複琢磨,並在新軍中演練,終於創立一種長短兵器迭用,刺衛兼備、攻防適用,能夠在各種地形上靈活變換陣形的新陣法——“鴛鴦陣”。這種戰法,出擊靈活,應急方便,成雙成對,彼此相顧,故名“鴛鴦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