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二年(1567年)正月,戚繼光針對邊軍存在的問題,向朝廷上奏,提出了戰守主張。

首先請求朝廷給他專管訓練薊州邊兵的權力。他打算用三年時間,訓練一支車、步、騎兵混合編成的10萬精銳部隊,主動出塞打擊蒙古騎兵,大張軍威,徹底扭轉北方被動挨打的軍事態勢。然後利用這支邊軍作為骨幹,分赴“九邊”及京師,擴大邊軍訓練,使整個邊軍都成為勁旅,這樣北方的邊防就能鞏固,韃靼兵就不敢輕易南下騷擾。

對於士兵的來源,戚繼光根據訓練浙江兵的經驗,若在原有的基礎上訓練邊兵和京師兵,難以改變麵貌,即使表麵上訓練得威武嚴整,一旦遇強敵即潰不成軍。他也深知一般應募者多為無賴的流民,管束不嚴則不能成軍,稍嚴即紛紛逃跑,最好的辦法是采用在浙江招募義烏兵的辦法,由地方官府負責挑選,集中訓練,然後登記造冊,建立結保製度,這樣便於管理,防止逃跑,等到訓練初見成效,再送至京師集中訓練。為了更快更好地把邊兵練好,他還建議調1萬名訓練有素、久經戰鬥考驗的浙江抗倭兵作為骨幹,摻和著訓練。

軍隊所需糧餉、器械,他建議分省承擔和揚長避短,就地取材。這樣,既可避免軍中乏食之患,又可避免轉運之勞。各種軍器不必一一仰賴工部,可命令各省分別製造,然後押送赴營,不合格者,由負責官員照價賠償。

戚繼光的這些意見,都是經驗之談、治軍之精華。如果都能實現,北部邊事定會大有改善。遺憾的是這些充滿希望的建議,卻遭到了一些因循守舊的老朽官員反對,結果任命戚繼光擔任京師神機營副將,隻負責訓練全國衛所軍輪番赴京師受訓的火器部隊。這對於立誌改變北邊局勢的戚繼光來說,無疑是壯誌難酬,其心情自然十分苦惱。

對此,戚繼光是不甘心的。為了實現自己訓練邊軍的心願,再次向朝廷上奏,重申訓練10萬邊軍的重要性和建立車、步、騎合成軍作戰的新的戰略戰術思想。兵部閱疏,感到戚繼光是個有遠見卓識的軍事將領,其建議涉及麵太大,難以決斷。

同年五月,由於新任薊遼保總督譚綸的竭力推薦,朝廷任命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練兵事務,節製四鎮,總兵官以下悉受節製,權力相當於總督。這對於戚繼光來說,隻是實現了練兵的願望,可是他的其他建議卻無法實現,特別是薊州地區防務廢弛,邊將不聽調度,給他的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戚繼光上任後,經過考察,接連不斷地上奏《定廟謨以圖安攘疏》《呈修各路邊牆》《預定策應兵馬》《添築黑峪關重牆》,全麵整頓薊州軍事。十月,又上奏《練兵議條奏七原六失四弊疏》,具體地分析了薊州部隊“兵多亦少”有七個方麵原因:其一,軍隊不學殺敵本領,而熱衷於練花架子。強壯者被將門私役,老弱病殘者充伍;其二,邊塞逶迤數千裏,郵傳不暢,使客絡繹,將領疲於迎送,參將、遊擊為驛使,營壘皆傳舍;其三,各關寨相距甚遠,敵人入侵,調遣無方,遠道赴援,卒斃馬僵;其四,守塞的士卒約束不明,行伍不整;其五,臨陣騎兵不用馬,反而用步兵;其六,家丁盛而軍心離;其七,部隊守衛不分輕重緩急,處處設防,備多力分。七害不除,邊備難修。

戚繼光分析部隊所以存在上述“兵多亦少”的七大原因,關鍵是不練所致。戚繼光認為部隊不練在“六失”:其一,邊防靠的是士,士靠的是將,而今恩威號令不足以服其心;其二,有火器不能用;其三,薊州邊軍皆土著,棄之不練;其四,諸鎮入衛之兵,嫌非統屬,漫無紀律;其五,班軍民兵數盈四萬,人各一心;其六,練兵之要在先練將,今注意武科,多方保舉,此選將之事,非練將之道。即使有些部隊進行了訓練,但是所練無益。戚繼光認為,其弊端有四:一是不能發揮士兵一專多能的作用。今一營之卒,為炮手者常十也。不知兵法五兵迭用,當長以短衛,短以救長;二是三軍之士各專其藝,金鼓旗幟,何所不蓄,今皆置不用;三是能懾敵之兵器唯銃槍,卻不精,而弓矢之力不強於寇,則欲藉以製勝;四是教練之法,自有正門,須有經練之人。美觀則不實用,實用則不美觀,而今悉無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