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二年(1568年)五月,戚繼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擬訂了修牆築台方案,上呈朝廷。他認為,加強長城防禦力量,一方麵是加高、加固、加厚原有的城牆,牆兩麵均設垛口,要地修築重牆,增強防禦功能;另一方麵就是在長城沿線修築敵台(也稱空心台),作為邊軍駐守和戰鬥的堡壘。戚繼光設想修築的敵台,有空心和實心兩種,平麵有方有圓,突出城牆外,供側射控製城外接近地,增強防禦能力。空心敵台有大小兩種。大敵台多設在險要地段,跨牆為台,睥睨四達,台高5丈,內有3層,上層供望和觀察,中層為戰鬥室,下層為庫房和休息室。小敵台突出城牆外約1丈,高出城牆約1丈5尺,上層建有騎牆鋪,下層為磚砌券室木樓層,可供士兵10人休息和戰鬥。實心敵台,高與城牆頂平,其他與大敵台相同。敵台不遠之處,另屯軍隊,和台上守軍配合作戰。平時士兵可在墩台附近屯田,以解決軍糧不足。
鑒於薊州延綿2000裏,一瑕則百堅皆瑕,戚繼光建議修築敵台3000座,整個修築工程全部由戍守士兵承擔,既減輕國家負擔和民眾的徭役,又可鍛煉邊軍吃苦耐勞的精神。
戚繼光的建議得到明廷批準,使他全麵整治北部邊防,提高邊軍作戰能力,有了可靠的保證。
隆慶三年(1569年)春,戚繼光組織將士開始了艱巨的築台、修牆工程。北方戍邊士卒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突然要他們承擔繁重的修牆築台任務,許多士兵牢騷滿腹,說什麼“邊牆再堅固,墩台再高大,也擋不住韃虜的進攻,何苦勞民傷財”。戚繼光聽了這些議論,解釋道:“過去的邊牆太低太薄,而且隻有磚石小台,相互間不宜聯絡,又無法儲備糧草器械,士兵暴露於台上,敵人居高射箭,我們無處藏身,因而一擊即潰。現在我們建成空心敵台,就能消滅敵人,保住自己。”不管戚繼光怎麼解釋,士兵們私下議論仍然不斷。
正在這時,薊州東路副總兵胡守仁奉命至浙江,率領軍紀嚴明的3000名抗倭將士來到薊州。部隊直立郊外,等候戚繼光的點驗。戚繼光感到這是教育邊軍的極好時機。
第二天,東方欲曉,緊急集合的軍號聲驚醒了長途跋涉、正在酣睡的抗倭將士。他們個個動作敏捷,霎時間一塊塊整齊的方陣排列在點驗場上。橫看成行,豎看成列,等候戚將軍檢閱。
許多守塞士卒,久聞戚總兵長於治軍,嚴於束伍,但對戚家軍到底怎麼嚴格,不了解,不相信。很想乘機親眼看看。可是這些訓練無素的邊軍,拖拖遝遝,好長時間才集合完畢,稀稀拉拉地進入指定地域。
天有不測風雲。盛夏的早晨,朝陽似火。不一會,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勁吹,瓢潑大雨傾注不止。部將請求改日點驗。戚繼光哈哈大笑,說:“天知我心矣。原先準備烈日當空時檢驗,讓邊軍將士看看我戚家軍的威嚴,未想到老天爺也賜良機。”說著,手執軍棍,冒雨衝向點驗場。
大雨淋得士兵們都睜不開眼睛。熟知戚繼光脾氣的抗倭將士,看到總兵冒雨站立在指揮台上,環顧受閱將士,個個精神抖擻,巋然不動。戚繼光首先訓話:“當兵是幹什麼的?是殺賊保民的,是打仗衛國的。打勝仗需要有紀律,而紀律是靠平時養成的。隻有平時進行艱苦磨煉,養成鐵的紀律,才能打大勝仗。”戚繼光洪鍾般的聲音嚇得老天爺雨住天晴。盛夏的北方,驕陽似火,沙土地上散發出滾滾熱浪。抗倭將士自日出站至日落,直立不動。邊塞將士看此情景,無不驚駭,紛紛誇獎:“戚家軍紀律如鋼,名不虛傳。”
從此,邊塞將士再也不敢輕易幹違犯軍令的事了。他們在戚繼光的精心組織指揮下,修牆築台工程進展順利。不久,戚繼光的弟弟戚繼美奉命率領7000名沂州(今山東臨沂)兵來薊戍邊。戚繼光請求朝廷將這支部隊留下,參加修牆和築台。經過艱苦緊張的施工,至隆慶五年(1571年)秋,全部墩台修築完畢。從此以後,東起山海關,西至鎮邊城(今居庸關西)的2000裏邊防線上,矗立著數以千計的精堅雄壯的敵台,隨著蜿蜒曲折的地勢,高低相間,突兀參差,蔚為壯觀。
戚繼光在每座敵台上配置了固定的台軍,又撰寫《守哨條約》,令各台官傳習,時刻提高警惕。規定傳烽之法,如有敵情,傳烽為號。為了便於守台軍士記憶,他把各種敵情信號編成通俗順口的《傳烽警報法》,讓守軍背熟。這樣,一有警報,很快就可傳遍薊州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