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一生戎馬40年,指揮百多戰,所戰皆捷,使他成為聞名於世的百戰百勝的將軍。然而,他還善於動腦,勤於動筆,著寫兵書,給後人留下極其寶貴的精神遺產,把他的光輝業績推向頂點,成為後人敬仰的著名軍事理論家。

戚繼光在治理軍隊,領兵打仗,練兵育將的繁忙戎務之中,抓緊時間廣閱曆代兵書,繼承和吸取前人兵法的精髓,認真總結自己作戰、練兵、治軍的經驗,寫成《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及《長子心鈐》《蒞戎要略》《武備新書》《薊門經略》《將臣寶鑒》等多部兵書,其中聞名古今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是他的傑出的代表作。《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兵家類》正目選收兵書20部,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均被收錄,占其所收兵書總數的1/10,且一人著作被收錄兩部,是為此目所僅有的。後來又有人將戚繼光這兩本不朽兵書列入中國古代10部著名兵書之中。它的問世,為古代兵書之林增添了參天大樹,為古代軍事思想的寶庫增添了閃光的明珠,成為啟迪後人智慧的光輝篇章。

戚繼光不僅是著名軍事理論家,還是個著名詩人。他一生橫戈立馬,乘戎暇之機,飽覽山川險隘,暢遊湖泉勝境,馬上賦詩,撰寫大量詩文,後來整理彙編成詩集《止止堂集》,留傳後世。

他在寫詩著文的同時,為弘揚民族文化,親自組織將士重印《文苑英華》。《文苑英華》是北宋太宗年間李日方、扈蒙、徐鉉、宋白等奉敕編成的上繼南朝梁代蕭統所編《文選》後的又一部大型文學總集,選錄了上起南朝梁代,下迄晚唐五代著名作家2200餘人,作品約2萬篇,共1000卷。可是到了明朝後期,一般人已經很難看到完整的版本了。東南沿海抗倭戰爭即將勝利結束之時,福建巡按禦史胡維新提出重刻《文苑英華》的倡議,戚繼光表示極大的興趣,積極讚助。他不僅捐出俸銀和賞銀為重印的資財,而且負責全部刻印工程。戚繼光派出一些將士在福州太守胡君昂、泉州太守萬君慶的協助下,召集大批繕寫人、刻書人、校書人,籌集大量製版木材和印刷器材,準備了工作場所,在半年時間內就完成了一部600餘萬字的《文苑英華》的刻印裝訂工作,其速度之快,在當時是罕見的奇跡。400年後的1966年,中華書局又將《文苑英華》影印出版。在製影印版時,除殘存的宋本140卷外,其餘860卷都是用戚繼光主持刻印的明刊本照相製版的。

此外,戚繼光平生還有大量的奏疏、函劄。遺憾的是在他死後,家中遭到一次火災,許多書籍和文獻資料被焚毀。所幸的是他的長子戚祚國編寫了《戚少保年譜耆編》草稿,次子戚昌國集錄各種資料進行增補,三子戚報國詳細訂正了書稿,四子戚興國參加了書稿校正等,詳細地反映了戚繼光軍事生涯的豐功偉績和著作情景。從這裏不難看出,戚繼光是個文武兼備的軍事家。

戚繼光是領兵打仗的名將,指揮十幾萬大軍的一方統帥,正如他的自述:“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他寫兵書不同於文雅的書生,靜坐書房,書童磨墨,秀才作文,而是一邊訓練打仗,一邊讀書,一邊寫作。因此,他的作品,是發奮的結果,是智慧的結晶,是實踐的總結,是“師古而不泥古”的佳作。

戚繼光著書立說都是在惡劣的環境和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紀效新書》就是這樣問世的。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戚繼光調浙江抗倭戰場已經5年了,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挫折和教訓。他針對部隊訓練素質差,戰鬥力低,陣法機械呆板,理論素養不高等問題,逐一加以研究解決,先後組建新軍,創立新陣法。對於剛剛誕生的新軍,怎樣訓練?用什麼樣的理論指導?這是戚繼光思慮的大課題。他從孫子寫兵法教宮女得到很大啟示,覺得應該抓緊時間寫一部來自實踐,又指導實踐,出於古兵法而又不拘泥於古兵法,完全適應抗倭作戰需要的新兵法,用以指導部隊訓練和作戰。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他抓緊時間寫作,白天利用訓練間隙,席地而作;打仗,利用作戰間隙,構思文路;經常飯碗一放,嘴中還在嚼著飯菜,手中就握筆寫文,晚間挑燈夜戰,常常通宵達旦。特別是盛夏的江南,暑氣逼人,蚊蟲叮咬,難以忍受,他就躲到蚊帳中,張燈寫作,汗水浸濕了衣衫,全然不顧。由於戚繼光勤奮努力,《紀效新書》很快就完稿。全書除總敘1卷外,正文18篇,分為:束伍、操令、陣令、諭兵、法禁、比較、行營、操練、出征、長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經、諸器、旌旗、守哨、水兵等。且內容生動,文字通俗,圖文並茂。“戚家軍”將士手捧新書,認真讀,照著做,用新的理論武裝和訓練的新軍,如虎添翼,勇抗倭寇。《紀效新書》的問世,使戚繼光嚐到了用新的理論武裝將士的甜頭。到了隆慶二年(1568年),即戚繼光調薊州的第二年,他針對北邊敵情、我情,為訓練好邊軍,又開始總結自己訓練邊軍的經驗,著手撰寫《練兵實紀》,至隆慶五年(1571年)寫成,前後共4年時間。全書正集9卷,分為:練伍法、練膽氣、練耳目、練手足各1卷,練營陣4卷,練將1卷。另附雜集6卷為:儲練通論2卷,將官到任寶鑒、登壇口授、軍器製解、車步騎營陣解各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