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寫《練兵實紀》用時較長,這與他寫《紀效新書》不同。在東南抗倭時,他是個參將,訓練的是幾千兵,且有較長的時間實踐,具備一氣嗬成的條件。而在薊州寫《練兵實紀》,他是統率十幾萬大軍的高級指揮官,運籌戰略,善用將領,是他的戎務重點,加之此書的理論色彩很濃,是戚繼光軍事思想發展至成熟時期的重要標誌,更需要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因此需要通過修邊牆,築敵台,練邊軍,培養將領諸方麵進行檢驗和實踐。戚繼光即使著寫此書用時很長,但他同撰寫其他兵書一樣,都是夜以繼日,分秒必爭。

功夫不負有心人。戚繼光發憤寫兵書,終於名垂千古。

戚繼光著兵書的基本指導思想是求“新”求“實”。他認為,寫書的目的是為了適應部隊訓練和作戰需要,提供新的理論指導,而不是沽名釣譽。因此必須在內容上有新的突破,在理論上樸實無華。用戚繼光自己的話說,就是源於古兵法,而又不拘泥於古兵法,完全是適應作戰訓練需要,從實踐出發,來自實踐,又高於實踐,指導實踐的新兵法。從戚繼光給《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命名即可知其真諦。

戚繼光寫《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從指導思想到內容都是為了新、為了實。但是兩書又有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是戚繼光組織練兵育將的真實紀錄,都是為指導練兵而作。因此,練兵的原則是一致的,寫書的目的是一致的。不同點,《紀效新書》是針對倭寇作戰特點和沿海地形條件而作的,內容具有教科書的性質,規定將士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提倡什麼,反對什麼,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將士舉止有標準。《練兵實紀》是針對蒙古騎兵為作戰對象和塞北地形條件而作的,特別是隨著戚繼光的職務升遷,經曆廣博,思想成熟,具有高深的理論色彩,揭示了戚繼光作為軍事理論家的思想精髓,闡明了建軍、作戰、訓練的原則,把戚繼光的軍事思想提到了新的高度。

《練兵實紀》中《練將》《儲練通論》《將官到任寶鑒》和《登壇口授》等5卷,理論色彩尤濃,軍事價值尤高。戚繼光在《練將》中,對將領如何從政治上、思想上、軍事上和言行上進行自我修養,把自己培養、鍛煉成為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合格將領,作了深刻而係統的闡述。

1942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八路軍軍政雜誌為了加強各級軍官的政治修養、思想修養和軍事修養,增強抗戰必勝的信念,加速抗日戰爭的勝利進程,特地將戚繼光《練兵實紀》“練將”這一卷和戚繼光其他有關練將的論述輯錄在一起,定名為《戚繼光治兵語錄》,與《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等合編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叢書》,在延安出版發行,供我軍軍官學習和參考。可見,戚繼光撰寫的兵書,不僅在當時具有“新”、“實”的指導價值,而且在幾百年後仍不失其指導和參考價值。它進一步證明了戚繼光寫兵書貫徹“求新”、“求實”的思想閃光耀眼。

戚繼光著兵書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拘形式。他所寫的兵書,內容樸實,通俗易懂,圖文並茂,形象直觀,易記易行。他著寫《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就是不拘形式,一切從實際出發,從效果出發,生動活潑。

一是“問答式”。寫《紀效新書》時,針對很多士兵對練兵的目的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模糊認識,用“問答式”的寫作方法,教育士兵明辨是非,棄非圖是。他針對過去訓練的目的是為了給官府看,因此耍花架子,以圖人前美的不實之風,問道:“平時官府麵前所用花槍、花刀、花棍、花叉之法,可以用於敵否?”自答道:“開大陣,對大敵,不同於比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不同於堂堂之陣。”用事實教育戰士,打仗不是做遊戲,而是你死我活的拚搏,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紮紮實實苦練殺敵本領。他針對有的將士對他從嚴、從難訓練提出疑問,自答道:“平日十分武藝,臨陣時若用得五分,即得成功,用得八分,天下無敵。沒有臨陣用盡平日十分本事而能從容活潑者。”因此,平時必須從嚴從難從實戰需要出發,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打起仗來才能“隨意應敵,因敵製勝”。如果平時訓練就馬馬虎虎,打起仗來非吃苦頭不可,非打敗仗不可。他還針對有的士兵認為祖宗練兵之法已200年了,現在用新的訓練方法是否管用的擔心心理,自答道:以往“所學所習通是一個虛套,與臨陣的真法、真令、真營、真藝原無一字相合。臨陣又出一番新法令卻與平時耳目聞見無一相同,如此就操一千年便有何用?”現在我要求你們“所學所習的號令營藝都是照臨陣的一般,臨陣就以平日所習者用之。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通過問答形式,講清道理,克服了將士的疑慮心理和習慣勢力,提高了訓練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