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口授式”。這是戚繼光著兵書的別出心裁的特點。有時他將所部將領召集起來,把自己平時思考的戰略思想、用兵藝術、練將要求等,向他們進行講授,既是對將領的集中訓練,又是將戚繼光的思想傳授給各位將領,便於平時貫徹實施,然後把授課內容筆錄成文,作為書稿。戚繼光在撰寫《練兵實紀》中“登壇口授”一卷就是采取這種方法。

這是隆慶四年(1570年)六月二十一日清晨的情景,薊州三屯鎮與往常一樣熱鬧非凡,唯獨不同尋常的是上街趕集的商客們和行人們望見一個個威武雄壯的將軍騎著戰馬,急奔戚繼光的帥府止止堂。人們互相議論著,猜測著不知又發生什麼戰事。

戚繼光身著戎裝,威嚴整肅,端坐在帥府的將台上,眾將禮畢,皆依次坐定。

副總兵李超、胡守仁是跟隨戚繼光征戰多年的部將,他們知道戚繼光今日召集眾將會集帥府,一定是諄諄教誨。為避免戚帥口授時將領們有漏亂或聽錯之言,特地預擇聰明書手20人,攜帶文房四寶,坐於大廳四壁,認真記錄,最後整理彙集。

一切準備完畢,戚繼光開始講授。

這天,天氣特別炎熱,諸將汗流如雨,莫敢有人擦拭。戚繼光說:“位有貴賤,身無貴賤。”拿出蘇州名扇百餘把,從將領至書手人各一把,命之擦汗,再取西瓜,每人三片。將領們扇著蘇扇,吃著西瓜,頓覺熱去涼來。

戚繼光沉思良久,開始問:“各位將領,你們知道今天坐在什麼地方嗎?”眾將不知其問意,皆不敢回答。戚繼光自答:“此非三間房子,而是一隻船,且是一隻遭暴風襲擊,漂泊在海濤中的破船。如果這時人人都想各自逃命,那難免和這條船一樣,葬入海中,唯有同舟共濟,上下一心,共搏風浪,才能闖過險境,免於死難,勝利抵達彼岸。”

眾將頓時醒悟,表示要一心一意效忠國家,時時刻刻聽從主帥指揮,與主帥、與士卒同甘共苦,上下一心抗擊敵人,齊心協力守好邊塞。

戚繼光聽了眾將的回答,露出滿意的笑容。他說:“我們鎮守的地方也像一條漂泊在海上的破船,隻有諸位同心協力,誓死守衛,這條破船就能修複,就能成為一條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戰船,而坐在此船的都是深受國恩之人,應當舍身效國。本帥曾聽人講,武職有兩大優勢:成功了,顯親揚名,光宗耀祖,加官晉爵;陣亡了,蔭子立廟,恤食百世。因此,作為將領應該忠貞效國,生得平凡,死得高尚。”然後,戚繼光轉入正題,從薊州的地形,談到官軍存在的弊端,從蒙古軍的戰略戰術談到曆代英雄豪傑鎮守薊州邊疆可歌可泣的業績,以及對敵作戰的指導思想等等,戚繼光一連講了三天,眾將茅塞頓開。

就這樣,聽講者受到啟發和教育,講述者的兵書也隨之應運而生了。

《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是兩部從冷兵器過渡到火器時代的重要兵書。它是學習運用古兵法的產物,又是練兵實踐的結晶,較好地處理了繼承和發展、冷兵器與火器、技術與戰術、士卒與將帥、軍隊與百姓、軍事與政治諸方麵的關係,具有內容豐富、觀點精辟、切合實際的特點,與《孫子》等古兵法相比有許多精到之處,對今人仍有啟迪作用,概括起來有如下11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