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合成作戰”的思想。這是戚繼光對古代軍事思想的重大發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至今仍有重大意義。在戚繼光以前的軍事著作中,很難看到各兵種協同作戰的論述。在明代以前,主要是冷兵器為主的時代,一般多是靠單一的步兵或車兵或騎兵作戰,缺乏合成作戰的實踐和理論。戚繼光時代,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科學技術發展很快,出現了許多新的兵種、新的兵器、新的艦船。作戰對象除了陸上外,還有來自海上的倭寇,這都為戚繼光提出合成作戰的新思想提供了條件。他從抗倭作戰的實踐中感受到,要徹底消滅倭寇,必須從陸上和海上兩麵夾擊,才能奏效。否則,陸上打擊,倭寇逃到海上,喘口氣再登陸。因此,他形成了陸海協同作戰的思想。為適應這種協同作戰思想,他建造各種適合海上作戰的艦船,發展水師隊伍,確保了抗倭戰爭的勝利。鎮守薊州,他根據北方蒙古精騎和邊塞地形,為適應抗擊蒙古騎兵和在各種地形上都能殲滅入侵的蒙古軍,又提出車兵、步兵、炮兵和輜重兵協同作戰的思想,建立車戰營、輜重營、炮兵分隊,與步兵、騎兵合成作戰,取得了預想的結果。特別是隆慶六年(1572年),在河北遵化縣湯泉地區舉行盛大的合成兵演習,使他訓練合成軍,進行合成軍作戰的理論變成現實。

戚繼光從東南沿海抗倭作戰,創立鴛鴦陣,在兵器技術上由長短兵器的協同作戰發展到後來冷、熱兵器協同作戰,在作戰樣式上由單一兵種發展到步、水軍協同再發展到鎮守薊州時使用車、步、騎、輜、炮諸兵種的合成作戰,使其戰鬥力大大提高。這種合成作戰思想,對今人仍有著重大的啟迪作用。

11.“練兵之要在先練將”。練兵與練將的關係,戚繼光是在鬥爭實踐中逐漸認識的。寫《紀效新書》時,他是個參將,訓練的是4000名義烏兵,基本內容是以訓練士卒為主。後來調鎮薊州,統率的是十幾萬大軍,要訓練這樣一支大軍,再像當參將那樣事必躬親,顯然是不可能的,必須分級訓練。於是,練將的問題便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所以,他寫《練兵實紀》,就特地寫了《練將》1卷,後來增加了《儲練通論》2卷、《將官到任寶鑒》和《登壇口授》各1卷。在這5卷中,戚繼光對將官的訓練和儲備作了精辟的、深刻和闡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

為什麼要練將?戚繼光認為,當兵的練武藝技術是“一人敵”,而軍官特別是將官,指揮千軍萬馬,練好一個將,是“萬人敵”。“一人敵”與“萬人敵”相比,當然先練“萬人敵”。

練將首先要有個選將標準。戚繼光針對明朝武人地位日益低下,將德、將才水準日益下降,以及選拔將領隻重科舉,輕視實踐,隻重將才,輕視將德,將那些“不知三軍之事”而“委三軍之任”的屈體無骨、阿諛取容之徒選為將官等偏向,提出了嶄新的選將標準。他認為一個合格的將領,必須德、才、識、藝四者兼備。他說的“將德”,就是具有效國衛民、勇於獻身、寬宏大量、勤於職業、廉潔奉公、愛護士卒的品德;“將才”,就是熟悉兵法、通曉韜略、嚴於教卒、長於節製、善於駕馭戰爭的才能;“將識”,就是明辨是非、明察真偽、謀略在胸的氣魄和膽識;“將藝”,就是勇猛頑強、器技高超、以一當十的武藝。他認為,四者相比,將德為上。隻有既具備將德,又具備將才的人,才能成為“真將”。如果練將不看將德,隻看將才,就會使那些“爭功名”,“喜迎逢”,“貪貨利”,阿諛奉承,自吹自擂的平庸之輩和品質偽劣之人混入將伍,出現“有將材而無將心”的“驕將”、“逆臣”。戚繼光這些精辟的論述,與諸葛亮的《將苑》所論“將材”、“將器”、“將弊”、“將誌”、“將善”等相比,又有許多新見解、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