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一年(1583年)春,戚繼光正式接到調令。這一點戚繼光是不感到意外的。但對戚繼光終究是個打擊。
戚繼光是個一心報效國家,立誌疆場,馬革裹屍的愛國將領。他得知廣東倭患早已平定,現又無戰事,調他去幹什麼呢?可是詔令又怎能違抗呢?戚繼光隻好無可奈何地告別薊州的官兵和人民,含憤赴任。
戚繼光離開薊州的這一天,陰風怒號。薊州的廣大官兵和黎民百姓得知戚大將軍慘遭誣陷,今日就要離開薊州的消息,都懷著悲憤的心情,冒著刺骨的寒風紛紛趕來為他送行。在送行隊伍中,人們流著眼淚議論著,這樣好的將軍,卻被人誣陷,朝廷中一定是奸臣當道。人們紛紛為戚繼光鳴不平,要求去京師,向朝廷反映戚將軍的功德,請求朝廷批準戚將軍繼續留任。可是善良的人們哪有這個力量改變朝廷的決定呢?
戚繼光內心非常沉痛、悲憤,但是他看到薊州的官兵和人民夾道相送,隊伍長達數十裏的感人情景,深感薊州的將士、薊州的人民如此愛戴他,增添了欣慰。他揮淚告別官兵和送行的人們,踏上了南行的征途。
四月,戚繼光回到了離別將近30年的故鄉——蓬萊。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不僅使戚繼光兩鬢出現了白發,而且使他的心中增添了無窮的感慨。故鄉的景色是那麼美麗。錦繡的山川,碧綠的大海,豐富的物產,敦厚的風俗,淳樸的人情,強烈地吸引著他,使他產生樹高萬丈,落葉歸根的思鄉心情。他遊至蓬萊閣下,蕩漾浮舟,寫了一首詩反映他思鄉之情:
“三十年來續舊遊,山川無語自悠悠;
滄波浩蕩浮輕舸,紫石贈出畫樓。
日月不知雙鬢改,乾坤尚許此身留;
從今複起鄉關夢,一片雲飛天際頭。”
然而,戚繼光是個執行命令不遲疑的軍人。他想到朝命在身,不能久留故鄉,必須馬上趕赴廣東上任。經過艱難旅程,行至福建詔安梅嶺,情不自禁地回憶起18年前在此消滅大海盜首領吳平的戰鬥情景,勾起在東南沿海抗倭的往事,曆曆在目,寫了一首詩:
“四十年來汗血間,征鞍重度穆陵關。
如今南北良將多,何日天王為賜環。”
戚繼光到達廣東時,廣東局勢比較平穩,倭寇早已平定。這對於一位曾經防守過2000裏邊防線、統率過16萬大軍的戚繼光來說,簡直猶如展翅的雄鷹關進鴿子籠,整天憋得慌。但是,戚繼光畢竟是個忠於國家的將才,即使遭受如此打擊,仍然時刻不忘報效國家,經常去巡視部隊,整治軍紀。有時確實因為管轄部隊太少,隻好在家整理詩文和兵書。
長期的抗倭戰爭,使他患了肺病。北調薊州後,戎務繁忙,沒有時間徹底根治。到了廣東,時局的不公,官場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傾軋,戚繼光的憤怒,使他的肺病加劇了。萬曆十三年(1585年),他的肺病日益嚴重,不得不上書朝廷,請求病休,等待康複後再重上疆場,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