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聊畢當年未了緣(1 / 3)

嘉靖二十八年春夏之交,文徵明兩題仇英圖卷;可見時人對文書仇畫合而為一的珍視。

三月底,文徵明強忍瘡毒之苦,書《李東陽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文,於仇臨張圖之後。他在書後記中表示,張擇端的真跡,李東陽的親筆跋,他曾在崑城顧桴齋處鑒賞過。和印象中的清明上河圖相比,文徵明覺得仇英臨得相當逼真,“誠珍品也”;他對仇氏摹本的結論。

摹本已為繆東洲所得,因此他也不忘忠告繆氏:

“……他日東洲傳於後世,必與擇端正本並馳矣。”(注一)——從此不難看出他對仇卷評價之高。不過,繆東洲並未傳於後裔,仇英此卷未久便入於項氏天籟閣之中,被項元汴視為秘笈中的“神品”。

《摹趙千裏丹台春曉圖》,是仇英另一精心之作。

卷中人物景色,大約可分成幾個段落:

首先是綠柳紅桃所圍繞著的山村野廟,遊人如蟻,畫中犬馬,大如粟粒,精細得無以複加。

繼而,岩穀樓台,層巒疊幛,竹木蔥鬱,逶迤石路間,遊人不絕如縷;仿佛正為一個幽隱神秘的世界所吸引。

白雲、桃花映襯中,有座石欄環繞的兩重高台,日圭、旗杆、丹爐……一應道家事物俱全。司火道人目注丹爐,一縷白煙上衝霄漢。雲霞糾縵,鸞鳳翱翔。山外則另有樓台,始為仙人納福之處。仙姝、道侶,或遊行、或憑眺樓外遠山與縹緲的白雲。

因見卷尾已有施鳳來、秦雨基、陳鎏三跋,對仇英繪畫的功力和創意,讚歎備至,是以文徵明僅題七絕一首:

“春光爛熳競芳菲,滿目湖山翠靄微,共看丹台淩碧漢,鳳凰翔繞各鳴飛。己酉清和望前三日觀於玉磬山房並題,長洲文徵明。”(注二)

八月秋涼,文徵明一口氣完成了為陸師道所畫的《千岩萬壑圖》。算算這幅畫一共畫了十三年,興來時則取出絹素揮灑數筆,興闌則止,從不勉強。然而歲月如流,想想十餘年來的人事變化,使他不禁歎息。自己的身體和精力,也無時不在改變;驀然回首時,才愈發覺得這些變化,快而且大。

剛剛起筆畫這幅畫時,文徵明年近古稀,陸師道則僅弱冠,並於是年中式南京。他們這對忘年之交,方舟出遊,相互唱和,有如趙千裏“丹台春曉”中的道侶和散仙。在蒼翠秀麗的湖山景色中,雄姿英發的陸師道,出絹索畫,文徵明慨然應允,隨即落筆勾勒岩壑的輪廓,其後陸師道中進士,授京官,乃至棄官歸裏,一切仿佛南柯一夢。

陸氏掛冠還吳,孝養老母、照顧弟弟、師事徵明,轉眼又已六年多時光;文徵明看看色已泛黃的絹素,搦管而題:

“尺素俄驚已數年,秀岩流壑始依然,感君意趣猶如昔,顧我聰明不及前。萬壑潺湲知水競,千岩青翠為山妍,詩中真境何容盡,聊畢當年未了緣。”(注三)

十一月六日,為文徵明八十初度。

當全家大小忙著準備一應祝壽事宜,文徵明自己也有一番忙碌。他以八秩高齡,小楷精書《千字文》一本,親自督工上石。

“嘉靖二十八年,歲在己酉,徵明八十歲;親朋來者,每書一本酬之。”(注四)

祝嘏之日,停雲館外車水馬龍,冠蓋雲集,海內薦紳,江南士林以及親朋弟子,多以書畫為壽,虔誠祝福。文徵明也格外高興,神氣精爽,步履穩健,周旋賀客之間,望之有如神仙中人。

徵明門人東海何良俊(元朗)獻詩三首,並撰有詩序。除敘述文徵明平日性情、修養,與為官處世的高風亮節之外,第三首更生動地描寫出賀客盈門的景象:

“吳趨本清嘉,幽居帶城。良辰敞芳燕,遠集八方賓。金蘭粲英蕤,玉樹羅璘珣。奉獻累百觴,旨酒何清醇。三千頌靈桃,八百歌大椿。堂階藹熙陽,玄冬若九春。至樂眾所希,祥風被無垠。”(注五)

良俊為文徵明奉壽詩序中,有幾句話,究竟是在描寫徵明性情,或自道之言,頗值得玩味:

“……性兼博雅,篤好圖書。間啟軒牕,拂幾席、名香、瀹佳茗,取古法書名畫,評校賞愛,終日忘倦;以為此皆古高人韻士,其精神所寓,使我日得與之接,雖萬鍾千駟,某不與易。遇有妙品,則厚貲購之;衣食取給而已,不問也。……”(同注五)

何良俊自號“柘湖居士”,自謂尚友“維摩詰、莊子、白樂天”,因而名其居處為“四友齋”。這位欲集儒、釋、道三教於一身的東海華亭縣貢生,在其所著《四友齋畫論》的序中寫:

“餘小時即好書畫,以為此皆古高人勝士,其風神之所寓,使我日得與之接,正黃山穀所謂能撲麵上三鬥俗塵者也。一遇真跡,輒厚貲購之,雖傾產不惜。故家業日就貧薄,而所藏古人之跡,亦已富矣。然性複相近,加以篤好,又得衡山先生相與評論,故亦頗能鑒別。雖不敢自謂神解,亦庶幾十不失二矣。……”(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