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萬曆十年五月六日,長洲張鳳翼題仇英臨冷謙(啟敬、龍陽子)的《蓬萊仙弈圖》(注一)。
依所題文意看,此卷係仇英受華雲之托而加意臨摹的精品。引首“蓬萊仙弈”四字為文徵明隸書,原卷張三豐(君寶、邋遢)與祝枝山二跋,則分別由文彭、文嘉兄弟所臨;仇英一卷而驚動文氏父子三人,亦屬罕見。臨摹的時間,據張鳳翼說是三十年前舊事,推測當屬嘉靖三十年左右。
據卷後文元發跋中表示,冷卷原為張鳳翼的父親張雲槎所有。雲槎先生好文而俠,以布衣交結當世的巨卿長者。其談吐行誼,豪邁如已故南京尚書顧璘,府中所藏古代書畫彝器無計其數。張雲槎和文徵明過從甚密,常以所藏名品,請文氏鑒定真偽。其中最為文徵明所欣賞的,莫過於曆元、明兩世的道人畫家冷謙的《蓬萊仙弈圖》。圖長三尺有餘,紙本設色,工致秀逸,仿佛不食人間煙火。
仇英臨本中,水殿雲廊之下,二位仙人對弈,神情專注,仿佛時光永恒凝定了似的。另一仙人從榻上觀局,而仙女們則進蟠桃、采蓮花或倚欄小立。加上階前掃葉,旁殿插花的仙童,形成動與靜相映成趣的畫麵。畫上無款,隻有“仇英”、“實父”二印。
按圖後文彭所臨武當奇人張三豐的長跋,不但敘述冷氏生平,也言及此圖創作時日,就益發增加了人和圖的神祕意味。祝枝山所題七律一首,看在文徵明眼中,睹物思人,想必平添一份感傷心緒。
張三豐指出,冷謙乃湖南武陵人,寓居浙江的嘉興。早年與劉秉忠從沙門海雲學佛(按,明史張三豐傳,三豐為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如是則劉秉忠、冷謙、張三豐當為同門師兄弟)。元順帝至元年間,因好友劉秉忠入拜太保,參預中書省事,他也棄釋業儒,和劉秉忠偕遊於浙江霅川,並結識宋王孫趙孟頫。一次,與趙氏在四明史衛五(彌遠)府中,同觀唐李思訓李將軍山水,心中突有所悟,乃加以效法。不過月餘,冷謙繪畫進步神速;不但筆法細致,無異李將軍再世,其創作想象力,更源源不絕,遂以畫名傳播於世。這時冷謙年壽,已達百數十歲;但鶴發童顏,望之如四十許人。
元末紅巾之亂,冷謙避寓金陵,以藥物濟人,醫方極為靈驗。洪武初,冷氏以善音律入仕,官拜太常協律郎。後以“畫鶴之誣”,運用“隱壁”術仙逝。
三豐跋謂,《蓬萊仙弈圖》乃冷謙為他所作,時為至元六年五月五日。此圖一直為張氏所珍藏,向少出以示人。及至張三豐自謂:“予將訪冷君於十洲三島時”,唯恐冷謙去世日久,墨跡早已無存;而此一奇仙異筆,世人無識,難免與凡流庸筆渾然不辨,才長跋於蓬萊仙弈卷後。
“特奉遺三元老太師淇國丘公”,張三豐在跋中寫。意思可能希望冷謙之筆,借功高望重的丘國公,以資永遠流傳人間。
“時永樂壬辰孟春三月,三豐遁老書。”下鈐“張氏希真”朱文印;文彭臨此跋時,還特別以朱砂筆把印描在仇摹本後,以示存真。
依(明史)卷二百九十九頁八《張三豐列傳》,張氏為遼東懿州人,身軀雄偉高大,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身上唯著一衲一簑。有時數月不食,有時升鬥立盡。他的記憶力奇佳,經書可以過目不忘。
明太祖和明成祖聞其名,曾先後遣使尋覓而不可得。其後更傳說他在寶雞金台觀死後入棺,臨葬時則又複活,遨遊四川,複入武當。
明成祖永樂帝遍訪不著,隻好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工三十萬人,營造武當宮觀,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以守,表示對張三豐的敬意。
劉秉忠、冷謙與張三豐事涉神秘,難以理解。若冷謙的《蓬萊仙弈圖》和張三豐的長跋墨跡為真,無異千古瑰寶,難怪名收藏家華雲千方百計請仇英摹圖,文氏二子臨跋。
“紅塵不與此山通,一局千年萬事空,知白知玄無象妙,為生為死不言功。興亡劉項山河外,聚散乾坤草木中,滿眼羊腸無妙著,此機何處問仙翁祝允明。”(同注一)枝山晚歲,頗近於道,披圖感歎,容或有之。
不過,張三豐題跋中,有兩點時間上的矛盾,令人頗感費解:
趙孟頫卒於元英宗至治二年(一三二二)六月,享年六十九歲;去元順帝至元年間(一三三五——一三四〇)尚有二十年左右,何能與棄釋業儒的冷謙結識,觀畫於四明史府?
其次,張三豐跋《蓬萊仙弈圖》於“永樂壬辰孟春三月”,“孟春三月”不知是否筆誤?“壬辰”為永樂十年,即跋中所謂把《蓬萊仙弈圖》“特奉遺三元老太師淇國丘公”之前。按《明史》卷一四五頁九《邱福》列傳,邱福為鳳陽人,出身卒伍,樸戇而驍勇,常能奮不顧身,戰功卓著,深得明成祖的信賴。成祖即位後,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國公,祿二千五百石。
永樂七年七月,淇國公邱福將大軍出塞,至臚朐河,由於輕敵而兵敗身亡。至永樂十年,不但世爵早已被奪,連其家屬也奉命徙往海南,則《蓬萊仙弈圖》無由為贈,其理自明。
仇英摹本,題者頗多,張鳳翼外,有徵明次孫文元發、繼文徵明後領袖江左風騷的文彭姻親王穉登、文徵明曾孫文震孟、陸師道之子陸士仁、陽峰山人馮時範及樂安孫翼鳳,可謂洋洋大觀。從這些不同年代的題跋中,約略可以見出《冷謙蓬萊仙弈圖》和仇英摹本收藏流傳的跡象。
張鳳翼跋,首敘仇英摹作的源起:
“曩華秋官過餘,觀仙弈圖,愛玩不忍去手,因出澄心堂紙倩仇實父臨之。複托二文先生摹其跋與詩,裝潢成卷,乃請徵明公題其端。自以為得叔敖於優孟,麵中郎於虎賁矣。去今三十年,而遙不知卷已易主;閱間,不無今昔之感,因為識之。……”(同注一)其後,張鳳翼重錄他題冷卷的舊作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