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2月24日,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電複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私人秘書赫爾利,正式提出國共恢複會談的四項先決條件,其中第一條就是“釋放張學良、楊虎城、廖承誌及其愛國被囚人士。”
1945年4月30日,周恩來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統一戰線》報告時,對蔣介石扣留張學良一事表示了極大的義憤。
1946年1月,在重慶召開的舊政協會上,周恩來當麵質問國民黨當局:“現在強調國內團結,這使我想起一位對國內團結貢獻最大的人,這個人是你們的朋友,也是我們的朋友,那就是張漢卿將軍。他至今還沒有獲得自由。”
是年4月19日,張學良秘密致函周恩來:“別來十年,時為想念,(兄)當有同感。現日寇已經驅出,實(為)最快心之事。爾來兄又奔走國事,再作紅娘,願天相(助),早成佳果,此良所視下昂(者)也。近日有人慘死,數難聞之,為之一痛,隻心吊而已。良一切尚好,餘不盡一。”
是年4月28日,周恩來在重慶曾家岩50號舉行的與重慶文化界人士的話別茶會上,報告了東北談判的經過。他說:“談判耗去了我現有生命的五分之一,我已經談老了。”這時,曾與張學良有深厚關係的王卓然說:“周先生十年談判生涯,雖然太辛苦,但將來的曆史自有崇高的評價。隻可憐那個在息峰釣了十年魚的人,他這十年釣魚的日子不是容易過的呀!……”這番話引得大家十分難過,周恩來臉上閃動著悲涼的淚花。
同年12月12日,延安舉行西安事變十周年紀念會,周恩來在會上再次呼籲:“現在抗戰勝利已經一年多了。然而張、楊兩將軍卻被蔣介石囚了十年。這段公案人民會起來給予正當地裁判。”“在紀念‘雙十二’的今天,我們要求立即釋放張、楊兩將軍!”
1956年12月,東北各界人士在北京召開紀念西安事變20周年座談會。周恩來在會上高度讚揚張學良、楊虎城:“由於西安事變,張、楊兩將軍是千古功臣,這點是肯定的。”“張漢卿是個英雄人物,很豪爽……漢卿將來能挽救出來最好,但無論如何,他是千古不朽的人物,他是名垂千古的了。”
1960年,周恩來托友人到台灣巧妙地轉交張將軍一紙條,上書:“善自珍攝,修身養性,前途有望,後會有期。”(此信還有另一版本:“為國珍重,修身養性,前途有望,後會可期。”)張學良看後心照不宣。
1961年12月12日晚上,周恩來在北京飯店舉行記者招待會,紀念西安事變25周年。席間,周恩來重新回顧事變,追憶了他與張、楊二位將軍的友誼,讚揚他們在民族危亡關頭挺身而出的義舉,對至今仍未全麵恢複自由的張學良表達深深地懷念。張學良的四弟、海軍參謀長張學思異常激動,在給周恩來敬酒時竟泣不成聲,周恩來也忍不住流下熱淚。他說:“我的淚是代表黨的,不是我個人的。25年了,楊先生犧牲一家四口,張先生還扣留在台灣,沒有自由,怎能不使人想起他們就落淚呢?”
1966年,黨中央本擬舉辦紀念西安事變30周年活動,因爆發“文革”而落空。
多少年來,黨和全國人民都一直在懷念、時刻在關心著張學良將軍,感念他和楊虎城將軍為國家為人民做出的特殊貢獻和付出的巨大犧牲。周恩來常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我們奪得了政權,但是不要忘了幫助過我們的朋友,有的現在還在台灣,等祖國統一了,一定要關照這些朋友。張學良就是其中的一位。”對張學良的親朋故舊,周恩來也給予無微不至地關懷,為解決京津兩地張學良的親屬的生計問題,他特指定由張的部下於學忠辦理,將西城區張家所有的順承王府(今全國政協所在地)作價買下來,把房款存入銀行,以待張家弟兄隨時支取(張學思夫婦表示不要)。
1974年9月29日,周恩來就出席國慶招待會人員名單事,致信王洪文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因林彪利用東北軍一案,大搞東北民主人士,現在呂正操同誌已經平反,張學思已死(此案亦應弄清),因此有必要增加張學良之弟、張學思之兄張學銘。”
1975年9月,周恩來身患癌症,病情非常嚴重。但他仍關注著在台灣的張學良。從一份《情況反映》上得知張學良患了眼疾,且有失明的危險,他立即提起筆來,用顫抖的手寫下批示,要有關部門查清具體情況,想辦法給予幫助。周恩來還不放心,又在批示後連加了三個字:“托!托!托!”
張學良多次說過,他最佩服的人是周恩來。周恩來則竭力營救張學良,至死都念念不忘,但又怕張學良遭到楊虎城一樣的下場。就在50年代,周恩來還曾傳話給蔣介石,要他不要殺張學良,“否則大家將來也不好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