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知識的不斷更新
在比爾·蓋茨的創業過程中,他並不是總走在最前麵。例如,1983年,蓮花公司的“蓮花1-2-3”的異軍突起將微軟的“多元計劃”和VISICALES擠出市場,蓮花登上軟件公司榜首的寶座。這使比爾·蓋茨深受觸動,一不留神就會落伍的現實使他倍加警惕。
他分析,引起“多元計劃”被淘汰的關鍵在於他設計時過分注重廣泛的適應性,從而減慢了速度。微軟開始布置反攻。
由於,MS-DOS 20版隨即問世。微軟的計劃是“要麼蓮花不運行,要麼DOS不啟動”,一些秘密指令被輸入,當蓮花軟件被導人,DOS將引起計算機死機。隻有幾個微軟人員了解此事,這充分表明比爾·蓋茨的好鬥性格和天生的領袖魄力。
1983年微軟首次推出微軟文字(Microsoft Word),它是漢森的創意和查爾斯·西蒙伊的技術的結晶,第一次開創性地采用了鼠標,使用了圖形用戶界麵(GUl)。比爾·蓋茨欲借其將IBM公司西摩·魯賓斯坦的微處理公司擠出市場。昔日的比爾·蓋茨已不再是吳下阿蒙了,儼然成為一個鋒芒畢露的商業領袖了,西摩·魯賓斯坦也懼其三分。
公司的高層經理們需要堅信知識共享的重要性,否則即便再努力掌握知識也會失敗。領導人必須更進一步地表明,他們自己不是鎖在象牙塔裏,與所有的人隔絕開來,而是願意跟雇員來往交流。建立了一種鼓勵合作和知識共享的氛圍後,公司領導人就需要在整個公司裏設立具體的知識共享項目,把知識共享變成工作本身一個有機的部分,而不是附加的、可以忽略的裝飾。公司領導人就需要保證那些共享知識的人得到獎勵。信奉“知識就是力量”有時會使人把知識密藏不宣。他們相信把知識保密起來會使自己成為必不可少的人。力量不是來自保密的知識,而是來自共享的知識。公司的價值觀和獎勵製度應該反映這個觀念。
微軟所屬的軟件產業,是有待開拓的新興產業。比爾·蓋茨認為:“對於尚未開拓的領土,絕不可能有一幅可靠的地圖。但是,我們可以從價值1200億美元的個人計算機行業發生演變的過程中學習到許多重要的教訓。”
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第三章“計算機行業的前車之鑒”中,總結出如下經驗教訓:
(1)隻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用戶。比爾·蓋茨考察個人計算機發展曆史,認識到“今天看來很完美的商業計劃或最新技術,很快就會過時”,“沒有任何產品能不經改進而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甚至連VHS標準也會被淘汰,隻要出現了價格合理的、更先進的方式”。他說:“為了跟上硬件的進步,我們已不得不提高我們的軟件技術……微軟將不得不竭盡全力使新版本在價格和特性上都極有吸引力,這樣人們才會有意更新軟件。由於每次變化對開發者和用戶來說都牽涉到一筆龐大的費用開支,這並非易事。隻有重大的飛躍才有能力說服足夠多的用戶,令他們相信更換新軟件是值得的。當創新達到了一定程度後,這是可以實現的。我期待每兩三年都有重要的、新一代的Windows係統出現。”
(2)成功不是引導我們走向未來的可靠的向導,它誘使聰明人認為他們不會失敗。例如,DEC公司創建人肯·奧爾森,1960年成功地創建了小型計算機工業;但他在做了20年創新者之後,卻錯過了他前途中一次大轉折的機遇,看不出小型桌麵計算機的發展前途,結果被排擠出了DEC。比爾·蓋茨說:“奧爾森的經曆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劑清醒劑。”
向競爭對手和標杆企業學習
優秀的企業家總是把向客戶學習,作為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重要內容和根本原則。因為,公司的產品或服務,都是為客戶準備的;客戶的需求,是公司推出新產品、提供新服務的最終動力;客戶滿意度,是產品和服務質量高低優劣的權威評價標準;客戶的抱怨,是產品或服務失誤的一麵鏡子,也是公司進行學習和提高的大好機遇。
那麼,微軟是怎樣向客戶學習的呢·大致有以下幾個重要的步驟。
1開辟聯係客戶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