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創建一個學習型組織(1)(3 / 3)

組織內部相互學習,實現資源共享

微軟生產軟件,原本是分成若幹彼此獨立的產品組,各自基本上互不相幹地進行的。如語言組生產BASIC,係統組生產MS-DOS,電子表格組生產Excel,文字處理組生產Word,等等。這種生產模式,是公司起步階段自然而然形成的,有它出現的原因和存在的理由。其優點是各個產品組的自主權很大,可以隨心所欲,想要用什麼代碼就用什麼代碼,高興采用什麼界麵就設計什麼樣的界麵,製作進度、質量要求都是本組說了算,從而比較容易調動組員(特別是那些比較聰明、有自己獨立見解的組員)的積極性。但是,這種非係統化的、每個“原子”都可以獨立行動的生產方法,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重複勞動,每個組都“重新去發明輪子”,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就一個產品來看也許問題不大,但從全公司的產品組合來看問題就嚴重,微軟的產品中竟然有14種各不相同的文本處理代碼,數學計算、繪圖製表、幫助功能和完成其他任務所使用的代碼版本也各不相同,用戶界麵五花八門,不統一、軟件不兼容的現象隨處可見,客戶抱怨此起彼伏。

公司離起步階段越遠,非係統化的“原子”獨立行動的優越性就越來越少,而危害性卻越來越大,成了一個照此下去公司就難以競爭取勝的大問題。

微軟是通過建立學習型組織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比爾·蓋茨非常強調不同的產品組要有相互學習的態度,每個產品組都要學會如何使自己成為公司完整係統中一個有機成員,而不再是任意行動的“原子”。微軟對集成的、功能豐富的產品,如Office和Windows 95,越來越強調要用係統化方法來設計界麵、分享構件,並在項目進度安排和產品質量方麵提高一致性。

微軟各產品組相互學習所要達到的目標是:設計整齊化,構件共享化,功能標準化。核心是構件共享。這種“以構件為基礎的整齊化設計”方法,和微軟早期的“主要產品各成一體設計”的方法是相對立的。

說得具體一些,所謂設計整齊化,就是設計以構件為基礎,這樣設計和代碼就可以重複利用,而且也必須重複利用。

所謂構件共享化,就是製造若幹單個構件,不同產品通過諸如動態鏈接庫或對象鏈接和嵌入的機製予以利用。

例如應用軟件產品,尤其是Office,必須重複使用共享型構件(如工具條、繪圖工具、窗口框架等);這種重複使用的結果,既向用戶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用戶界麵,也減少了向單個應用軟件添加新的兼容性的任務。

所謂功能標準化,就是不同產品中的同一功能(例如在Word、Excel、PowerPoint中,都具有複製、粘貼的功能),必須按同樣的標準設計、顯示、操作等。這樣,就可以減少由於不同產品中相似功能的操作略有不同而需要向客戶提供支持服務的諸多麻煩。

一個公司,從內部各個組互不相幹,到學會相互學習並共享資源,這不可能一日而成。微軟采取了一係列措施,花了幾年的時間,才完成了這個學習任務。微軟的主要措施如下。

1建立共同操作協調組

這個組建立於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當時它和Excel組、Word組一起開展工作,但被領導指定為“第三派”。其任務是:如果Excel組與Word組之間,就如何設計一個普通功能而意見衝突或陷入僵局,就要由共同操作協調組來做判決性決策。判決性決策的原則是:對於任何兩種產品之間的任何功能,如打開文件、關閉文件、複製、粘貼等,隻要是在這兩個產品上都能見得到的功能,就必須以完全相同的麵孔出現。假定都有一個打開的對話框那麼對話框就要完全相同,對話操作的控製也要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