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卓阿基諾·羅西尼(1 / 2)

意大利是歌劇的搖籃,優秀的歌劇藝術家總是源源不斷地從這兒湧現出來。在他們的行列中,有一位引人注目的代表人物——卓阿基諾·羅西尼。

1792年2月29日,羅西尼誕生在意大利威尼斯灣上的一個小鎮彼薩羅。他的父親朱捷普·羅西尼曾是一家屠宰場的檢驗員,後因擁護民主共和政體,在封建政權複辟後被革職。朱捷普的妻子原是劇院裏的歌唱演員,丈夫被解職後,夫妻雙雙成為流浪藝人。

小羅西尼自幼跟隨父母到處漂泊,過著四海為家的巡回演出生活。

1806年,羅西尼考入波倫亞音樂學院學習大提琴演奏。校方很快便發現這位年青的彼薩羅人具備出色的音樂天賦,於是又給他增加了兩門艱深的理論課程——對位與作曲。任課教師馬泰神父無論布置難度多大的作業,羅西尼都能輕而易舉地完成。不僅如此,他的音樂創作顯得毫不費力、多產而神速,這使他常常成為全校師生驚奇的對象和談論的話題。

羅西尼富於生動的音樂情趣,而馬泰神父的教學體係卻極為古板、煩瑣和枯燥,兩者之間必不可免地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年青的彼薩羅人不得不一頭紮進藏書豐富的校圖書館,從前輩大師的著作中汲取營養。

1810年,18歲的羅西尼畢業於波倫亞音樂學院。如同他的父母一樣,他也成為流浪劇團的一員。在劇團裏,他既是演員,又是樂隊指揮,同時還擔任作曲。

為了應付演出的需要,羅西尼在一年之內要寫出五六部歌劇來。由於事務繁多和時間緊迫,他無法對每一部作品、每一個細節都精心構思與仔細推敲,因而在許多地方留下了粗糙和匆忙的痕跡。

當時,有地位的作曲家大都拚命地詆毀羅西尼,因為他們深深感到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無疑是他們的勁敵。那不勒斯音樂學院院長明令禁止該院學生參閱羅西尼的總譜。一位“名家”甚至指責羅西尼是個“放蕩的音樂家,不懂藝術的規則和缺乏高尚的趣味”。

馬泰神父氣勢洶洶地給他的這位大名鼎鼎的學生寫信罵道:“停止,不要再作曲了!倒黴的你,給我的學校丟了臉。”對此,羅西尼在回信中風趣地答道:“敬愛的老師:請忍耐一下吧!我現在為了糊口,不得不一年寫五六部歌劇,手稿字跡未幹就送給了抄譜員,連看一遍的功夫都沒有,將來等我不再像這樣忙的時候,我再開始寫無愧於您的音樂吧!”

羅西尼並不因這些嚴厲的批評而困惑不安,他十分清楚自己作品中的欠妥之處是由於匆忙與缺乏經驗所致。在自己的總譜上,他親筆用十字叉標出所謂音樂文法上的錯誤,並在旁邊注明:為了滿足學究的要求。

1813年,羅西尼的正歌劇《唐克萊蒂》(Tancredi)獲得了巨大成功。大街小巷,城市鄉村,到處都傳唱著劇中的旋律。法國文學家司湯達寫道:“在意大利有一個人,大家談論他的時候比談拿破侖的時候還要多,這個人不過是一位才20歲的作曲家。”

1815年,應著名的那不勒斯聖·卡羅劇院之聘,羅西尼擔任了該院專職作曲家。流浪生活結束了,職務的薪金是豐厚的,他的地位逐漸穩固起來。

1816年,這位職業作曲家的代表作《塞維利亞的理發師》(TheBarberofSeville)問世。這部作品被譽為意大利喜歌劇中登峰造極之作。

1822年,羅西尼開始出國周遊,兩年的時光,他走遍了歐淵各國。維也納、倫敦、巴黎都爭先恐後地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大大小小的劇院都紛紛上演他的作品。當貝多芬用他的秦鳴曲勉強換得一點報酬,舒伯特在赤貧中掙紮,柏遼茲為維持生計而疲於奔命之際,羅西尼卻獲得了數目令人難以置信的錢財!這極不協調的反差之形成來自一個簡單的緣由——各國皇室對羅西尼與意大利歌劇的恩寵。

從1824年起,羅西尼定居在巴黎。

1829年,他創作了一生中最後一部歌劇《威廉·退爾》(WilliamTell)。

有人說,羅西尼來到人世唯一的意義,就是不斷攀登歌劇藝術的高峰。此話言之有理。

這位年輕有為的作曲家在37歲時已擁有38部歌劇,真可謂碩果累累,前途無量。《威廉·退爾》的問世標誌著歌劇大師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鼎盛時期,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年輕力壯、精力旺盛的羅西尼卻猝然止筆,隱退樂壇。他20歲即輕易成名,30歲便風靡整個歐洲大陸,聲名之大,使人們幾乎忘記了貝多芬和舒伯特的存在。他最後一部歌劇正是他生命的中途,此後,他又平安、健康地生活了近40年之久,但已不再是一位作曲家。在歐洲音樂史上,這是一個奇特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