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之後,師父開始授我第四式和第五式,這兩招都以心髒為目標,一攻前心,稱為“傷心式”;一擊後心,稱為“離心式”;聽上去不是武功招式名稱。
我笑說:“師父,這哪是武功啊,你是在借此抒情吧?這情抒得太過直白,一點都不含蓄,又缺乏文采,不像師父你的風格嘛。不過,這兩名字有一個優點:易於記誦。”
師父喝斥我:“胡說八道。‘傷心式’是從正麵攻擊別人心髒,可以用劍直攻,也能以劍使虛招,誘使對手露出空門,而以掌、拳、指震碎其心髒,一擊致命。所以,此招以傷害對手心髒為目標,名為‘傷心式’。而‘離心式’的攻擊目標,則包含了敵手背部和腰部所有的要害,有些甚至離心髒比較遠,所以稱為‘離心式’。”
雖然師父的解釋也能說得通,但我仍覺得他在創製這兩招時,可能真的想起了什麼傷心事,所以招式名稱才這麼肉麻。無論如何,這兩招在實戰中用得最多,因為整個胸腹目標很大,易於中招,而且高度和距離也適合被攻擊。
按常理,攻擊這個部位應該實招多而虛招少,這更容易讓敵手中招受傷。然而,師父創製這兩招,卻故意反其道而行之,虛招甚多,實招的目標仍然念念不忘對手的心髒,追求一劍致命。
這兩招不但繁複,而且雙手大開大合,施展起來頗費力氣,自己也會露出空門,一招不慎,自身輕則受傷,重則喪命。所以這兩招不注重速度,更強調力量和攻守配合,出手凝重、穩健,腳步進退有法,身子柔韌靈活。
總之,“傷心式”和“離心式”對全身各部分素質要求較高,還好我基本功紮實,練這兩招隻花了兩個月。不過兩個月下來,身心最為疲憊。
“絕命六式”中,最後一式最為簡單,也最為陰狠毒辣,目標隻在一點:下陰。
一般而言,在自身受傷倒地,或被逼臥倒自保,而威脅又無法解除時使用這一招,出手自下而上,招式變化不多,但角度奇特,旨在出其不意。
這招名稱頗為隱晦:“搗龍式”。
我開玩笑說:“師父,這招名稱取得冠冕堂皇,但有點文不對題呀,特別是對於女人而言更加不知所雲。”
師父坦白說:“此招攻人下陰,最為惡毒,在江湖上這種攻法頗受非議和鄙視,所以取了個較為隱晦的名稱。坦白說此招我也沒用過,我創製此招,隻是因為人身上這個要害客觀存在。此後你在江湖上也大可不必用這一招,除非生命受到威脅出於自保。”
我說:“師父,以你的武功,江湖上應該沒人能逼你把這六式全部使完吧?”
師父豪氣頓生:“自從我完善這套劍法以來,與人交手從沒連續用過兩招。當然,我並沒有在每個絕頂高手身上試招,但我相信,能接住我這六招的,當今世上應該不超過三人。”
我一下來了精神,大聲說:“師父,這麼說我現在也算是江湖上的絕頂高手了?哼哼,我王大俠快要名震江湖了吧?”
師父:“學完這套劍法,從武功修為上說,你確實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但是實際與人交手,能發揮多大的威力,還要看你運用這套劍法的智慧,而且跟你的個性和交手時的情緒有很大關係。所以,在你熟練了這些招式之後,我還有一句重要的話告訴你,無論何時何地,你都要牢牢記住這句話。”
我問:“師父,什麼話?是不是更厲害的武功秘訣?”
師父說:“權不可預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設策之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