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寫的《示兒》詩,曾感動多少仁人誌士。
毛澤東生前改寫了這首詩。他說:“人類今嫻上太空,但悲不見五洲同。愚公盡掃饕蚊日,家祭無忘告馬翁。”
作為一個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愛國主義者,毛澤東的愛國情懷又別有一番風景。
中國古代詩詞的精神長河,流到近代,產生了一位和毛澤東的心息息相通的卓越人物。他就是魯迅。
毛澤東稱魯迅是現代中國的第一“聖人”。
1954年,毛澤東到浙江紹興參觀了魯迅的故居,在魯迅經常提到的三味書屋和百草園裏徘徊尋望。
他對陪同的浙江省委書記譚啟龍說:紹興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地方,也是中國現代大文豪魯迅先生的家鄉,他有兩句名言你知道嗎?“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共產黨人就應該有這種精神。
毛澤東喜歡魯迅的小說和雜文,也格外愛讀魯迅的舊體詩。
1959年3月,文物出版社刻印了一冊線裝本《魯迅詩集》,收入了54首作品。這本詩集,毛澤東一一細讀,留下不少批畫。
讓毛澤東特別感慨的是,魯迅不僅在孤寂中堅忍苦鬥,還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1961年10月,他寫下魯迅的“萬家墨麵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送給來訪的日本朋友。他擔心日本朋友看不懂,又特意囑咐陪見的郭沫若幫助翻譯成日文。
這一年,正好是魯迅誕辰八十周年。毛澤東讀其詩,品其人,專門寫了兩首七絕,題目叫《紀念魯迅八十壽辰》——
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
龍華喋血不眠夜,猶製小詩賦管弦。
鑒湖越台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
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
1931年2月,魯迅為紀念在上海龍華被殺害的23名革命青年,寫了一篇《為了忘卻的記念》。他說:“在一個深夜裏……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
魯迅的“積習”,就是以筆為旗的抗爭。
除了這篇雜文,魯迅還寫了一首《七律·無題》,忍不住發出這樣的怒吼:“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這一怒吼,在毛澤東心裏喚起深深的回響,於是便有了“龍華喋血不眠夜,猶製小詩賦管弦”。
毛澤東在紹興(1954年)
由魯迅,毛澤東想到了浙江紹興曆史上的雄傑名士。
這裏有留下《劍南詩稿》的南宋大詩人陸遊。有辛亥革命誌士,自號鑒湖女俠的秋瑾,她犧牲前留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慷慨詩句。
“劍南歌接秋風吟”。在毛澤東看來,魯迅和他們一樣,都是“憂忡為國痛斷腸”的誌士,他們的愛國詩作充溢著煙雲升騰般的熾熱情懷和崇高氣節。
近代以來,中國開始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曾經被國人稱為“蠻夷”的西方人和鄰近的“東洋人”,一手端著大炮,駕著軍艦,揮著毛瑟槍;一手捧著《聖經》、達爾文、西醫、電報;一手抱著三權分立、議會製度或者君主立憲,強行闖入了中國。
強行闖入者從來不需要什麼理由,如果有理由,那就是因為他們強而你弱。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原本就是千年未有之大危機、大衝擊。
大危機、大衝擊必然產生大精神,呼喚大英雄。
列強的侵略,殘酷地切割著詩人們的赤子之心。
救亡圖存,舍身報國,他們書寫著時代的精神氣質。
中國的詩壇,屢屢響起呼喚英雄的黃鍾大呂。
這裏有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這裏有黃遵憲的“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這裏有魯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中國詩人的激烈壯懷,中國風騷的雄強氣度,使中華民族的精神長河在近代以來的河床上,再一次奔湧出愛國主義的驚濤駭浪。
它披帶一路風塵,拋灑一路血淚,挾裹一路呐喊,讓無數誌士動容鼓舞,感發興起。
沒有從古到今這許許多多的優秀詩人,不可能有詩人毛澤東。
千古詩人的文化土壤,養育了詩人毛澤東。
詩人毛澤東,也映照了這些詩人的不朽。
接受,是服膺和適應。
創造,是立異和升華。
詩人毛澤東有一個健康的“詩胃”,他吐納古人之長卻沒有追步古人之塵。
在古代詩人麵前,毛澤東善於接受,也善於創造。
“推翻曆史三千載,自鑄雄奇瑰麗詞。”
一切創造性人物,一切“精神之花”的栽培者,都有一個共同特征,他們總在希求著什麼“非分之物”。
正是這“非分之物”,使毛澤東在20世紀的中國,成為傳統風騷的卓越繼承者和創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