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賓斯坦曾說:‘我給聽眾演奏的時候,考慮的不僅僅是他們想聽些什麼,而是我應該給聽眾演奏些什麼。隻有這樣,才能將聽眾吸引到音樂會上來,而不是穿著拖鞋坐在家裏聽留聲機。’你怎樣理解這段話?”
“我很讚同這種說法。音樂沒有一個製式化的聽法,音樂具備可重複性,可能你反複看一本書或者重複做一件事,很快會生疲勞感、厭倦感,而隻有音樂,對於喜歡的音樂,哪怕你反複聽,也不會產生審美疲勞,據說這是和大腦對音樂反應的區域有關係。正是音樂的這種可重複聆聽性和演奏上、藝術上的不可重複性激發我對音樂不斷地探索和研究。但坦白講,觀眾中大多數人還是抱著一種欣賞和享受的目的來聽演奏會的,不具備專業的條件,真正具有精準樂感乃至高度鑒賞力的聽眾占少數,所謂高度鑒賞力是說這部分聽眾心目中對這個樂曲已經有非常完善的定義了,他們是有備而來。”
“你是否將注意力放在這少數的專業聽眾身上?”
“應該說我對聽我的聽眾是一視同仁的,我對所有聽眾都有責任感,我希望他們能通過我的音樂來感受美好。少數專業的耳朵會讓我很期待每場演奏的效果,因為能征服這部分聽眾也就能征服其他聽眾,其實也正是這少數人讓我必須不斷地追求藝術的完美。”然後他停了一下,接著說:“是的,我可以對我這些話負責。但基本上我不會去考慮聽眾是不是評審團,我考慮最多的還是我自己所要的音樂和效果。真正好的音樂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美感和享受,這方麵是不分專業與否的,何況藝術沒有最絕對的標準,音樂的最終目的就是愉悅心情,淨化心靈,給人帶來真正的觸動,普羅大眾的審美是一個基本標準。”
二
4月3日,在日本東京演出期間,李雲迪正式簽約全世界最大的古典音樂公司德意誌留聲機公司(簡稱DG唱片公司),成為首位與該公司簽訂合約的中國鋼琴家。
DG唱片公司是20世紀全球最大的唱片(音像製品製作,出版,發行)集團,全稱為Deutsche Grammophon-Gesellschaft,是寶麗金集團的旗艦公司。1898年由“唱片之父”德國人貝納林在漢堡成立。旗下擁有Archiv(阿奇夫)、Philips(飛利浦)、MCA等眾多子公司,跨越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領域,擁有眾多超一流的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為其堅強後盾,形成一座規模龐大的“唱片帝國”。
DG公司在錄音上追求的是整體效果,是對一種德國式嚴謹結構的追求,為了達到整體效果,甚至會削弱樂隊中某一件具體樂器的音質,正是這種追求,使DG公司的交響樂作品具有很優質的厚度與力度。
DG公司擁有兩支舉世公認的超一流樂團:柏林愛樂樂團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在DG公司錄音的指揮家,首推卡拉揚與伯恩斯坦,此外還有阿巴多、波利尼、布列茲、西諾波裏、小澤征爾、列文等。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古典唱片品牌,DG見證了百年來所有樂壇的重要人物,是一致公認的古典演奏巨匠的溫床。
成為DG簽約的專屬演奏家,奠定了李雲迪在當今國際樂壇的重要地位,其深遠意義甚至比獲得肖邦比賽首獎更具決定性。縱觀半個世紀以來肖邦大賽首獎獲得者,凡是與DG簽約者如波利尼、阿格裏奇、齊默爾曼等,均成為當今世界極具影響力的演奏大師,而未能加盟者如哈拉謝維茨、鄧泰新則難逃邊緣化的命運。簽約DG對李雲迪來說不僅是推動其藝術發展的良性動力,同時也是全球華人的驕傲。
2001年5月,李雲迪獲選成為“影響21世紀中國的100個青年人物”之一,這是國人對他未來發展趨勢的關注和期望,而李雲迪果然不負眾望。
7月,李雲迪在洛杉磯、舊金山、多倫多成功舉辦獨奏音樂會,當地的媒體都予以高度評價,稱:現場聆聽李雲迪的演奏,人們的狂喜情緒如光焰般燃燒。
除了肖邦作品之外,李雲迪對其他音樂也有自己的偏好:“巴赫的音樂富於靈性和哲學性,我很喜歡;莫紮特的音樂非常自然,很有天才,當我想鬆弛一下的時候,就會彈奏他的作品;此外,我還喜歡施特勞斯的交響樂、普契尼的歌劇。我也曾經嚐試欣賞中國戲曲,可是聽不懂,我學的是西洋音樂,當中自有額外的難度。但我認為包括音樂在內的所有藝術,其實都是人類文明的表現,流露著基本的人性和原始的情感,縱然是不同的國家民族、不同的曆史環境,人的質根性都是一樣的。有機會成為專業音樂家,我很珍惜,不會因為年輕有了點名氣而喪失鬥誌,我的奮發心誌比過去更強,因為自覺有此機會實在得來不易。”
8月,李雲迪參加了德國杜塞爾多夫音樂節、盧爾音樂節,以及波蘭第56屆肖邦藝術節。這期間,他接拍了個人第一條廣告,成為首位代言香港最大電訊公司IOIO的古典音樂家,並且遠赴肖邦比賽獲獎地點華沙拍攝廣告片。
他曾表示:“拍廣告不是我的本行,不過我在廣告中隻是做回自己,不會做使我不自然的事情。廣告商拍的是一個鋼琴家的點滴,這也間接幫助推廣了古典音樂。”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首次拍廣告,李雲迪還參與選曲及廣告造型設計的工作,務求將最真實、最自然的個性展現在觀眾麵前,廣告的背景音樂則是由他挑選彈奏的肖邦《幻想即興曲》。廣告製作的幕後班底也很強大,由香港一流的廣告導演Brian Lai擔任主創,他曾拍過Nike、可口可樂、Orange等著名商業廣告。美術指導則是由因《辛德勒名單》獲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大獎的Allan Starski擔任。
公司發言人表示,邀李雲迪拍廣告是因為他在音樂上取得的不菲成就,以及仍不斷地在追求藝術的完美,盡顯IOIO品牌“最好就是最好”的意念。
當初這個廣告的創意就是要以最傑出的華人帶出品牌,因此在尋找代言人上很是費了些周折,由4月至7月的三個月內,他們都在為尋找合適人選苦惱不堪,幾乎每一個傑出華人都接觸過了,但真正合適的卻不多。最後,終於找到了李雲迪,但雙方洽談的過程相當棘手。因為,李雲迪並非專業藝人,沒有經理人代為辦理合約事宜,而他也一直忙於各地的演出,時間上的配合相當困難。在經曆了無數次充滿波折的洽談後,雙方終於在7月底達成協議,此時距離廣告播放日隻有半個月。8月初在李雲迪途經香港到國外演出時,雙方在機場酒店簽訂了廣告合約。
廣告拍攝的過程異乎尋常地順利,一位工作人員回憶道:“整個拍攝過程經曆了群策群力的喜悅,我們很幸運找到李雲迪來拍廣告,而導演Brian Lai對古典音樂深度的認識,使廣告在品牌意念與藝術創意上配合得非常有意境。為了選擇背景音樂,導演聽了所有肖邦的音樂,並與李雲迪磋商後確定了《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記得初到華沙拍攝的當天,第一次聽李雲迪的現場演奏,雖然大家對古典音樂認識不深,但也莫名地感動起來,他的演奏不僅要用耳朵來聽,他整個人坐在鋼琴前,舉手投足便散發著一種無以名狀的魅力和光彩。當我們在白色廣場彩排最後一幕時,許多波蘭人聚集在周圍觀看,李雲迪的琴聲一響起,所有人都安靜下來,這真是奇妙的一瞬間,仿佛時間凝固在音樂裏,音樂靜止在時間中。演奏結束時,在場的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情景與廣告中的一模一樣。有份參與這個廣告創作的,都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次難得的拍攝經曆。”
9月,廣告在香港電視台播放,由他彈奏的背景音樂旋即成為全港最熱門的手機下載鈴聲,無疑更提升了李雲迪的人氣,他也成為當年曝光率最高的古典音樂家。作為一名鋼琴家,李雲迪卻拒絕被冠以“偶像”的稱號。他曾公開對媒體宣稱:“我希望大家關注我是因為我的作品,如果能切身領悟我彈奏的音樂才是給我莫大的安慰,就算別人給我偶像這樣的稱號,我也還是自己,盡心盡力演奏好作品仍然是我矢誌不移的目標。現代社會是一個偶像時代,但在古典音樂的境界中,隻存在大師,沒有偶像。選擇古典音樂注定是一條很艱難的道路,沒有絕對的勤奮和努力成就不了大師。”
在和他的交流中,我曾刻意提了一個問題:“高傲和自大的態度是令所有人反感的,自信卻不致太令人討厭。作為一個名人,你怎樣區別這兩種態度,或者應該說你怎樣來平衡自己的心態?”
李雲迪咬著嘴唇陷入思索,那副專注的神情就像個孩子,但他隨後的話卻充滿了哲理。
“鋼琴家阿勞曾說:‘對於一個表演者來說虛榮心是最可怕的,是最不利於發展的東西,如果你認為你所要表現的風格是獨特的,那麼就不必去考慮它是不是能夠取悅於別人,是不是能夠引起共鳴。隻要你表達了你的感覺,那就足夠了。’就音樂表現來說,這是一句非常自信的話,讓我受益不淺。而法國畫家高更也曾說過一句話:‘在我的藝術中,我總是正確的’,很有些高傲的成分,但是出自他的嘴巴當然很妙。我想說的是,誰都知道自信的力量能帶給人什麼樣的變化,但我本人反感的是那種虛無的自信、高傲、目光短淺的表現。我學鋼琴從沒想過成名,一切隻是自然發展。對於外界給予我的褒貶,我非常感謝,但是請原諒,使我動用精力的永遠隻有音樂。”
正當人們以為李雲迪即將展開輝煌而密集的職業演奏生涯時,9月,他卻選擇進入德國漢諾威戲劇音樂學院(Hochschule fuer Musik und Theater Hannover),跟隨阿裏·瓦迪學習。這一舉動令許多人不解,認為在他最紅的時候沒有乘勝追擊,放棄了開創演奏生涯的最佳時機。
李雲迪有他自己的想法:“一個演奏者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素養,這種素養關在家裏怎樣練也練不出來,之所以去國外繼續深造,是因為古典音樂的發源地畢竟在西方,鋼琴是一種西洋樂器,它的根在歐洲,因此這次我是去‘尋根’。從曆史上講,德國出現了很多偉大的音樂家,這也使我能接受德國的文化氛圍和環境熏陶。選擇留學漢諾威完全是出於老師的考慮,我覺得和阿裏老師之間有很多默契,他的講課對我啟發很大,學習鋼琴,老師的影響很重要,當年我也是為了追隨但老師去了深圳。而且學習知識是可以多樣化的,並不隻是在教室裏,哪怕通過一些日常談話也能學到很多,會學習的人總會從各個方麵找到自己的需要。但不管我在哪裏學習,有一個事實永遠不會改變,這就是我是一個中國人。”
享譽世界的鋼琴家、指揮家、教育家阿裏·瓦迪(Arie Vardi),1941年出生於以色列,15歲開始其藝術生涯,國際上公認他是以色列最著名的鋼琴家,以色列人則尊他為“音樂之神”。
他在以色列舉行的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成名,即與以色列愛樂樂團以及著名指揮家祖賓·梅塔同台演出,接著在布加勒斯特的喬治·艾乃斯庫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並在歐洲舉行了許多音樂會。在魯賓音樂學院學習時,他還獲得了特拉維夫大學的法學學位,隨後在巴塞爾師從保羅·包姆加特納學習鋼琴,同時隨皮埃爾·布萊茲和卡爾海因茲·斯托克豪森學習作曲。
瓦迪的演奏作品非常廣泛,已經演奏了全部巴哈和莫紮特的協奏曲,近年開始專攻印象主義的作品,並演奏了印象派德彪西和拉威爾的全部作品。此外,還大量演奏了許多以色列作品,其中許多都是題獻給他的。作為一位鋼琴家,阿裏·瓦迪廣泛地與許多重要交響樂團及著名指揮合作演出,演出足跡遍及東歐、西歐、南美、北美,以及澳大利亞和日本等,2004年曾來中國舉辦音樂會。
阿裏·瓦迪現任德國漢諾威戲劇音樂學院首席鋼琴教授、以色列音樂學院院長、特拉維夫大學校長及鋼琴係主任,同時他還在許多國際比賽中擔任評委,也是魯賓斯坦國際大師比賽的藝術顧問和評委主席。他的30多名學生都曾先後在國際比賽中獲首獎,他還曾多次在美國朱莉亞音樂學院、巴黎音樂學院、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等音樂名校舉辦大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