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初次結識李雲迪的情形,這位令人尊敬的藝術家說:“那時他還不到18歲,非常年輕,非常羞澀,他相當地聰明和成熟,對音樂有著天生完美的控製力,坦白講我沒有那樣的天賦,所以要刻苦工作才行。”
三
德國的漢諾威城位於北德平原和中德山地的相交處,處於巴黎到莫斯科、北歐到意大利的十字路口,又瀕臨中德運河,是個水陸輻輳的交通樞紐。漢諾威在德語中是“高岸”的意思,建於公元1241年,1946年成為下薩克森州首府,如今是德國十大城市之一,也是北德重要的文化經濟中心。
漢諾威市擁有“優美的巴洛克庭院”及“國際博覽會之城”的美譽,這裏有歐洲最大的城市公園——赫倫豪森王家花園,還有美麗的埃倫澤溏、瑪詩湖、格奧根園,綠地森林遍布全市,因此又被稱為“綠茵中的大都市”,漢諾威戲劇音樂學院便坐落在這綠茵之城。
這所學院在歐美音樂界的知名度相當於哈佛大學在世界學林的地位,學院分為弦樂、聲樂、舞蹈等近30個藝術專業,其鍵盤專業享譽世界,許多學生都曾在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大獎。
學院的教授分四個等級,由州文化部門評聘,享受公務員待遇,且都是終身製,器樂教授既是教育家又是演奏家,每年在世界各地都有數不清的音樂會,也會有自己的唱片發行。在鋼琴專業裏有四五位世界著名的大師,其中多人還是世界著名鋼琴大賽如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的評委會主席,而阿裏·瓦迪是該校僅有的兩個獲得聯邦德國總統勳章榮譽的教授之一。歐洲追求的是一種和諧教育,因此教授和學生幾乎都是朋友,這些大師級的教授非常敬業,他們對學生的無私與熱情源於對音樂的熱愛。
漢諾威戲劇音樂學院擁有1000多名學生,其學位製度非常嚴格,學生初入校,三年後參加一次結業考試,然後會拿到音樂教育學位(MA);一兩年後如想繼續就讀,則必須再通過一個考試,包括要有一個小時的室內樂表演,以及舉行一個半小時的個人獨奏音樂會,方可得到藝術訓練學位(KA);學員最高的頭銜是演奏家(Solo),要求學生有不低於三場和大型交響樂團合作的演出,以及一場個人獨奏音樂會。
在世界上,最早開始音樂教學的是美國,迄今為止擁有著名的朱莉亞、科蒂斯、柏克利等音樂學府,但是歐洲音樂文化有著深厚的傳統與淵源,“德國學派”與“俄國學派”乃是音樂界公認的兩大學派。
9月19日,李雲迪踏入德國漢諾威戲劇音樂學院的大門。德國,孕育了巴赫、莫紮特、勃拉姆斯等音樂巨人,這裏濃鬱的音樂氛圍與肥沃的音樂土壤讓他汲取到新的音樂靈感。
此次出國留學,使這位鋼琴家的生活完全改變了。他拒絕了母親打算前往漢諾威陪讀的計劃,這意味著不僅他的學業需要獨立麵對,生活中柴米油鹽的瑣碎也必須開始自行料理了。19年來,李雲迪已經習慣被母親照顧的生活,他幾乎從未仔細考慮過音樂以外的事情,如今這一切都將改變,幾乎連過渡也沒有,生活就這樣匆忙展開了。
“剛開始在漢諾威的生活的確有些不妙,什麼都要自己動手,生活細節上的小麻煩讓我很容易煩躁,我覺得這種成長的煩惱是必要的,而且很有益。”他坦言,“我在學校附近租了間公寓,一切都是自己布置的。我發現獨自生活往往會忽略吃飯問題,常常隨便湊合一頓,有興致的話也會動手做幾個菜,我覺得烹飪跟音樂一樣,想象力十分重要。偶爾也會到中餐館去解饞,但價錢比較貴,口味也不如國內地道。總體而言,獨立生活的感覺還算習慣。”
“校園生活是怎樣的?有沒有被同學認出來?”
“校園是非常單純的地方,沒有人會在意你有什麼來頭,有多大名氣,在學校就隻是一名學生,更何況學院的教授們都是知名的音樂大師,相比之下我沒什麼可標榜的。這和我當初在國內的情況完全不同,事實上從獲獎到留學的那幾個月也是我比較困惑的階段,就心理而言也是一個消化過程。當我從國內的喧鬧中跳出來,才能靜下來站在高處去透視和反省自己的生活和思維狀態,然後突然又有了方向,非常清晰,那時候我才真正使自己的心靈獲得了可以說是一種解脫,完全放下了,那真讓我快樂。”
事情終究不像李雲迪講的那樣輕描淡寫,張小魯曾對我說:“其實,他剛在漢諾威的生活很讓我們操心,最初是生活上的,後來就擔心他的個人狀態,雖然他打電話總說一切都好,但我和他爸爸都感覺得到他當時有很大的壓力,到現在都不知道那段日子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我們想可能是要準備錄製第一張唱片的緣故,我們隻能這樣來安慰自己。”
李川也回憶:“後來雲迪受央視《藝術人生》邀請做采訪嘉賓回國的時候,我陪他去了北京,一路上他都很沉默,對一切似乎都心不在焉,我很擔心,當時都想取消這次采訪,後來看到雲迪表現得還不錯,我也才放心。也許這就是對他的鍛煉吧!而且,他每年回來的時候,我們都能在他身上發現很大的變化,他越來越成熟,這不僅表現在音樂上。”
我試著猜度李雲迪的困惑,我想他那時的壓力應該來自於如何突破自己,他已奪得世界第一,突然沒了對手,勢必陷入茫然。而音樂事業的發展仍來自於音樂本身的提高,李雲迪麵對的不再是20多位權威評委,將是全世界無數的聽眾和傑出的音樂同行,相比之下賽場的確是個太小的舞台,賽場競爭的勝利隻是進入世界大舞台的入場券。獲獎後的各地巡演不過是凱旋後的展示,想要真正在世界舞台占據一席之地,需要對音樂的潛心鑽研和更強硬的演奏水準。
當一個人找對了自己的方向,一切就變得簡單了。李雲迪將自己浸淫在音樂之中,在鋼琴黑白鍵的方寸間展開新一輪的衝擊。
阿裏·瓦迪非常喜歡這個學生,在教學中他很善於引導學生如何去理解音樂、詮釋音樂的內涵,李雲迪在音樂上的理念與天分尤其讓他印象深刻。他曾說:“李在舞台上就像個王子,姿態優雅,從不擊打鋼琴,他有非常靈敏的聽力和樂感,我想不出他有什麼缺點。他並不僅僅是製造音樂,他知道怎樣用自己的方法發出最好的聲音。”
對於這位大師級教授的教學理念,也許從他的一段話中能窺得端倪。
有記者采訪他時問:“現在年輕的音樂家到底應該對音樂抱持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對此您有什麼樣的建議?”
阿裏教授說:“唯一的建議就是‘做你自己’,要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不要嚐試為迎合某一個人讓他對你印象深刻,或是讓一些人喜歡你的演奏,這完全沒有必要。要憑著你的心靈去演奏你所喜愛的作品,這樣才能彈好琴。我也經常和學生說,如果彈一首連你自己都不喜歡的作品,那你也不能指望別人喜歡上你的演奏或者被你的演奏所打動。如果有了這樣一個方向感,假以時日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東西,也會獲得別人的認可。”
談到老師,李雲迪說:“阿裏老師知識淵博,他上課從作品形象、構架以及作曲家等各方麵帶你去體會和想象。他還會指揮,所以有時候以指揮樂隊的方式來教我,這些經驗非常寶貴。他加深了我對音樂文化的認識,豐富了我對樂章的演繹,音樂視野也大大地拓寬。同時他還培養了我的自學能力,因為老師經常出國,我也常去各地演出,所以他在德國時我們便爭取時間上課。我喜歡阿裏老師的一點就是可以就音樂問題和他暢所欲言甚至發生爭論,比如我覺得這一段處理應該比較深沉,或者我希望把速度演奏得快一點,而他不這麼認為,我們會嚐試說服對方,最終的方法就是通過鋼琴來印證各自的想法。其實重要的不是結論,而是這個互相探討的過程,這是對藝術自我思考的過濾,這給我的音樂提供了很大的表現空間。阿裏老師一直是我交流音樂比較穩定的對象。”
在漢諾威的留學生活在李雲迪看來和在國內沒什麼兩樣,早上會和其他同學一起上課,多是音樂史或樂理課,下午是英語或音樂理論課。
“我每天平均練琴五個小時左右,是最起碼必須完成的任務。其他時間基本上是聽唱片,有許多曲目的版本是我沒聽過的,要花時間認真聽,還有就是看一些和音樂有關的書。當然還有大量時間用來閱讀新的樂譜,做一些標注和旁批。”
“平常練琴會有固定的曲目嗎?”我問他。
“沒有,有時候會彈奏肖邦、李斯特的練習曲,或者我即將演奏的樂曲中純技巧部分。”
“有沒有不喜歡彈琴的時候?”
“每天我看到鋼琴的感覺都不一樣,有時候覺得很輕鬆,有時候會覺得特別親切,也有煩的時候,煩的時候就不去碰它,就去聽一些交響樂,像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最近比較常聽的是勃拉姆斯的第四號交響曲,還有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我常會買很多唱片來聽,有時買多了,坐飛機還會超重。”
李雲迪曾對媒體談及自己的留學生活:“我在學校所學的都是古典時期的樂曲,主要是貝多芬、莫紮特和舒曼。我會聽唱片,除了鋼琴音樂,也有交響樂、歌劇和其他樂器的獨奏,這有助於我對音樂和文化的理解。除了鋼琴外,我最喜歡大提琴,它是最具說服力的樂器。此外,我還參加了一個學生室內樂團,這不是課程的一部分,是自選的,從中也學到很多。晚上我會跟朋友一起吃飯,有時會去看看電影,感受一下時代的新意,好的電影也是藝術。漢諾威的夏天很美,很適合學習,我很喜歡學校後麵的樹林,練完琴會經常去那裏散步,從大自然獲得靈感。”
在漢諾威留學的幾年中,李雲迪過著一半學生、一半演奏家的生活。他認為音樂不僅需要刻苦練習,更需要在舞台演出中與聽眾和同行交流互動,這才能使藝術家對音樂始終保持著一種活力和激情。因此,他將學習和演出做了很好的平衡,每年在漢諾威學習五六個月,其他時間則應邀在世界各地巡演。
他說:“其實我不論在哪個地方學習和演奏都是以自我的空間為主,研究音樂和藝術是不分地點的。在德國可以隨時去看一些音樂會,更方便見一些藝術家,其實就是對歐洲文化一些切身的體驗和觀察。德國有讓他們引以為傲的音樂傳統,德國人對音樂有很深的鑒賞功力,即便是在一些小城鎮,哪怕是計程車司機,對古典音樂和作曲家都有非常深刻的認知。我記得我去當地一家書店,還不是專業唱片店,裏麵除了古典音樂老唱片,還有古典音樂書籍,占了相當大的比例,而且設置在最醒目的位置,通常還會把古典音樂唱片年度的排行榜貼在書店外麵,這在美國是沒有的。通過這些就能體會古典音樂在德國多麼重要,我覺得全球古典音樂最豐富的土壤就在德國,這是他們的本土文化,也隻有將本土文化達到這麼高的一個流行程度,才可能輻射到全球每個角落。”
李雲迪是新世紀最令人矚目的鋼琴家之一。從18歲摘取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桂冠而蜚聲世界琴壇起,李雲迪已成為古典樂界最受歡迎的獨奏家之一。作為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的紀念斯坦威鋼琴誕生150周年慶典音樂會邀請的重要藝術家,他成為了我們斯坦威藝術大家庭眾多心愛成員中的一員。通過在世界各地的激情演奏,李雲迪獲得了“鋼琴王子”之美稱。斯坦威公司對能夠並繼續陪伴王子共同走過意義非凡、令人愉悅的音樂之旅深感榮耀。
布魯斯·A。史蒂文斯
斯坦威公司總裁兼CEO
2007年8月27日星期一於紐約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