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銷煙
林則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元撫,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慶進士。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人提倡經世之學。任東河河道總督時曾盡力修治黃河。後任江蘇巡撫,又興修白茆瀏河等水利。1838年(道光十八年)在湖廣總督任內,嚴厲禁煙,成效卓著,為禁煙派代表人物。12月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次年3月到廣州。為了解西方情況,派人翻譯外文書報,編成《四洲誌》。主張對外商分別對持,孤立煙販。與總督鄧廷楨協力查辦,嚴令英美煙販繳出鴉片二百三十七萬多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並積極籌備海防,倡辦義勇,屢次打退英軍挑釁。1840年1月任兩廣總督。6月鴉片戰爭爆發後,嚴密設防,使英軍在粵無法得逞。10月受誣害,被革職。次年派赴浙江,協辦海防。不久充軍新疆,曾在新疆興辦水利,開辟屯田。後起用為陝西巡撫,擢雲貴總督,因病辭職回籍。1850年受任欽差大臣,往廣西鎮壓農民起義,途中病逝於廣東普寧。
林則徐出身於貧寒的封建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因家貧,13歲才進私塾讀書,直至50歲才被選為貢生貢生:明清兩代科舉製度中,由府、州、縣學推薦到京師國子監學習的人。,此後屢試不中,一生以教書為業。他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到兒子林則徐身上。
林則徐也很聽父親的話,自幼勤奮好學。他14歲中秀才,19歲中舉人,21歲被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22歲被聘為福建巡撫張師誠的幕僚幕僚:古代稱將帥的幕府中參謀、書記等為幕僚,後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員(一般指有官職的)。。他在嘉慶十六年(1811),27時歲考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先是任翰林院編修,利用這裏藏書豐富,人才薈萃的有利條件,刻苦學習,進一步充實自己。
林則徐的仕途很順暢,鴉片戰爭前,林則徐曆任兩浙鹽運使,淮海道、江蘇、陝西按察使,河南、湖北、江寧布政使,河東河道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欽差大臣等職。在職內,他一心為民,忠於職守,秉公執法,力主革新,體察民情,在興辦河工、治漕運、興屯墾田等方麵都作了大量工作,很受當地人民群眾愛戴。
在清朝道光十七年至道光十八年(1837—1838),鴉片就像洪水一樣湧進中國。鴉片原盛產於印度和小亞細亞,又叫“阿芙蓉”、“大煙”或“煙土”,是用罌粟果實中乳狀汁液製成的一種有強烈麻醉性的毒品。少量服用,能鎮痛、止瀉、止咳。如果吸食,就很容易上癮(yǐn),非每天吸食不可。慢慢地,人變得麵黃肌瘦,萎靡不振,成了“大煙鬼”。
早在唐代鴉片已開始輸入中國,但數量極微,僅用於醫藥。直到1767年,每年由印度輸入的鴉片不過200箱,但英國商人發現鴉片既能獲得高額利潤,又容易找到銷路,就用它來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於是,千方百計地在印度擴大鴉片的生產,通過賄賂清朝官吏、武裝走私等手段,把鴉片販運到中國。輸入中國的鴉片年年增加,到1838年竟多達4萬餘箱。
清朝每年出口的大量茶葉、絲綢等土特產,還不夠抵償鴉片的價值。據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的估計,當時中國已經有二百萬人吸食鴉片,每年白銀外流四百二十萬兩。因此,鴉片既毒害了中國人,又給清朝的財政造成了很大損失。
鴉片的威脅這麼大,很多正直的官員都很憂慮。他們強烈要求禁止鴉片進口。可這時候的清朝政府已經走向下坡路,腐敗無能。有些掌權的大臣竟然反對禁煙,更有那些隻顧自己發財的官員陽奉陰違,暗中和外商勾結,不但縱容官兵大量吸食鴉片,還公然受賄導致鴉片走私暢通無阻。
在鴉片越來越多的湧入中國的形勢下,清政府內部分裂為抵抗和妥協兩派。一部分堅持禁煙,要求抵抗外侮的官員構成抵抗派,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是他們的代表;一部分原來就是反對禁煙,或者害怕對戰爭動搖其統治的官員構成妥協派,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直隸總督琦善、兩江總督伊裏布是他們的代表。妥協派在朝中占有很大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