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8月,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資產階級立即發出一片狂熱的戰爭叫囂。6月下旬,侵華英軍總司令和全權代表喬治·義律率領英國軍艦48艘,載炮540門和4000名士兵,駛抵廣東海麵。6月28日,英國侵略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正式爆發。麵對強敵,關天培無所畏懼。他與林則徐認真討論了禦敵之策。決定爭取“以守為戰,以逸待勞”的方針,加強防禦,堅決殲滅敢於來犯之敵。
當英軍封鎖珠江口的時候,他們麵對的是嚴整的水師,堅固的炮台,橫亙千尋的鐵鏈木排,以及不可勝數的鄉勇、團練和自動持刀守衛邊疆的民眾。義律見無隙可乘,遂於1840年7月初,率領軍艦北擾閩浙,攻占定海。將全城洗劫一空洗劫一空:把東西全部搶光,就像洗過一樣。。接著,又於8月11日竄到天津海口。威脅北京,並向清政府投遞照會,提出鴉片貿易合法化、賠款、割地等一係列侵略要求。道光皇帝驚恐萬狀,隨即派投降派頭子、直隸總督琦善前往天津海口與英軍談判。談判中,琦善奴顏卑膝,把一切責任推給林則徐,並私下許諾隻要英軍退回廣州,一切問題都可在廣州談判中獲得滿意的解決。經過一番秘密交易,英軍於同年9月中旬開始南撤。昏庸的道光皇帝竟認為畸善退敵有功,於9月1 日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繼續與英軍談判,又以“辦理不善”的莫須有罪名,於10月3日把林則徐、鄧廷楨撤職查辦。
琦善是個賣國賊,他於1840年11月底到達廣州後,抱定“一切力反前任所為”,求得“外洋歡心”的方針,下令拆毀虎門的木排鐵鏈和江底暗樁等海防設施,裁減掉一多半兵艦,驅散全部水師,甚至允許英國人前來察看地形、探測內河。這樣,關天培苦心經營多年的海防設施,幾乎被琦善全部破壞了。國難當頭,關天培顧不得個人安危,多次據理力爭,要求琦善重建海防,增兵虎門,但琦善置之不理,琦善的賣國活動,助長了英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1841年,1月7日,英軍炮艦20餘艘、士兵2000餘人進攻虎門外的沙角、大角炮台,三江協副將陳連升率領守軍600餘人英勇抗擊,最後全部壯烈犧牲。消息傳來,關天培悲痛萬分。他在堅守虎門的同時,將自己的幾顆落齒、幾件舊衣、一綹頭發,用木盒密封,托人送回家鄉,以此來向家鄉父老和親人表達自己以身報國、血戰到底的決心。
英軍在攻占沙角、大角兩炮台,突破虎門第一道防線後,於同年2月25日,又進逼第二道防線的威遠、靖遠、鎮遠等炮台,而以靖遠炮台作為主攻目標。當時鎮守虎門的僅有將士400餘名,形勢十分危急。為此,關天培曾多次派人向握有數萬大軍的琦善告急,請求出兵援助,但琦善坐視不理,致使關天培孤軍作戰。在此危難之際,關天培親自坐鎮靖遠炮台,指揮戰鬥。他以62歲的高齡,當眾宣誓“人在炮台在,不離炮台半步”,極大地鼓舞了守台將士誓死衛國的鬥誌。大家浴血奮戰,多次擊退敵人發起的進攻。次日下午二時許,南風大作,英軍乘風開炮猛攻靖遠炮台,守軍死傷大半。關天培負傷十餘處,血流如注,仍鎮定指揮。炮手犧牲後,關天培親自燃放大炮,後因火門被雨水淋濕,炮不得發。英軍從台後上來,關天培揮刀與敵人搏鬥,親手格殺數人,後不幸中彈,傷重力竭,壯烈陣亡。400餘名守台將士也全部壯烈犧牲。
關天培為國捐軀的消息傳出,激起人們無限悲慟。林則徐揮筆為“關忠節公祠”寫下了“我不如你”四個大字,表達他對摯友的敬意。他還寫下了一副挽聯:“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毀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雙忠同坎,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麵如生。”這正是對關天培抗敵保國的業績和民族氣節的高度讚揚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