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六年四月,左宗棠堅決表示自己收複伊犁的決心,命人抬著棺材從肅州出發,五月抵達哈密。俄國人聽說清軍大兵出動,就增兵守衛伊犁、納林河,另外派兵艦在海上巡弋,以震撼京師。此時天津、奉天、山東等地也同時告警。七月,朝廷下詔讓左宗棠回京城任顧問,讓劉錦棠代替他。俄國人也害怕清軍的威武,擔心事態發展後會引起決裂而挑起戰端。次年正月,中國在賠款上又做出讓步後,清與沙俄終於達成了《中俄歸還伊犁條約》,中國收複了伊犁的絕大部分地區。

入京出京披甲領兵

左宗棠用兵善於審時度(duó)勢,把握戰機,籌措戰事,更是注重節製兵丁人數,並且以保證糧餉充足為根本。當時剛開始西征,左宗棠擔心各行省協助軍餉不能按時到達,曾經上疏建議向外國借款。沈葆楨反對他的建議,光緒皇帝下詔說:“左宗棠以西線戰事為重,國家又何惜千萬金,特撥給款銀五百萬兩,再準允他向外國借貸五百萬。”左宗棠部隊出塞共20個月,新疆南北各城能全部收複,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夠做到軍響及時供給充足。當初議論西部邊防事務時,左宗棠主張發展屯田,聽到的人都認為左宗棠迂腐迂(yū)腐:(言談、行事)拘泥於陳舊的準則,不適應新時代。。等看到左宗棠上奏論述關內外過去屯兵的利弊,以及論及將兵農劃開為二,挑選精壯的人為兵丁,讓老弱的人去屯田墾地,大家於是才佩服左宗棠老謀深算。新疆平定後,朝廷升調左宗棠為軍機大臣。入朝覲(jìn)見後,皇上賞賜左宗棠可以在紫禁城內騎馬,可由內侍二人攙扶著上金鑾(luán)殿。左宗棠在朝廷任高職,引起朝野上下的轟動。很多讀書人興奮地議論說,中國相當長時間落後,非常脆弱,這次左宗棠打敗了沙俄,中國有希望了。外國人也漸漸傳說他的戰功。他剛入京師時,內城有教堂高樓,在樓上可以俯瞰宮殿,民間老百姓傳說左侯到,教堂高樓就要被搗毀。外國人為此也惶惶不安。左宗棠不得不公開貼出告示讓大家放心,於是謠傳停止了。左宗棠在軍機處,因他長年在外征戰並不熟悉朝中的禮節、掌故,因而屢屢受窘。他性格耿直,難免得罪人,因此就有許多同僚多厭煩埋怨他。宗棠本人也不樂意居住在京城之地,於是進京不久,便稱病乞求引退。九月清廷命他出任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上任後出巡吳淞,路過上海時,洋人為左宗棠樹龍旗,鳴禮炮,非常恭敬地歡迎他。

光緒九年,法國人攻打越南,左宗棠這時已70有餘,且身體多病,已致仕在家。但當他聽知此消息時馬上請求到雲南指揮軍隊,並下令讓舊部王德榜在永州招募軍隊,號稱“恪靖定邊軍”。到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終於爆發,雲南、越南官軍潰敗,左宗棠被召入京,再次任職軍機處。不久法軍大舉向中國內地進犯,光緒皇帝詔令左宗棠到福建視察部隊,左宗棠命王鑫(xīn)之子王詩正暗中率軍渡海到台灣,號稱“恪靖援台軍”。王詩正到台南,受到法兵阻擊,他與台灣軍民一道最終擊敗法軍。而王德榜會合其他部隊在諒山取得大捷。中法和議達成,左宗棠稱疾請求告退,但尚未獲準,七月在福州病逝,時年73歲,贈太傅,諡“文襄”。將其靈位入祀於京師昭忠詞、賢良祠,並在湖南以及立有戰功的各省建立專祠祭祀。有《左文襄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