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850年,拜上帝會已發展到近2萬人,洪秀全以最高領袖身份主持教務,為喚起廣大人民群眾的鬥爭反抗意識,他大力宣傳自己是上帝派來拯救中國人的,這種荒誕的宣傳,對於當時沒有文化,信奉迷信、深受壓迫而迫切要求改變現狀的農民來說是最厲害的思想武器,拜上帝會因而形成了一個有宗教信仰、組織紀律、鬥爭綱領的革命組織。

創立天國

1849年前後,由於連年不斷的水、旱、蟲災和官吏、地主的欺壓盤剝,逼得饑寒交迫的農民走投無路,一場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即將爆發。

隨著革命時機日益成熟,洪秀全開始了起義的準備工作,他建立一個核心的領導機構,奉上帝為天父,與馮雲山等人結拜為異姓兄弟,然後,趕製兵器、火炮。1850年7月,洪秀全命令各地拜上帝會的會眾在11月4日以前,即秋天收獲季節,到紫荊山南麓的桂平縣金田村集合。這次大集合,集合了大約2萬人。洪秀全把他們按照軍、師、旅、卒、伍的軍事編製組織起來,並建立了“聖庫”製度。“聖庫”是收集團營會眾帶來的銀錢穀物等設置起來的,全軍食用,都由“聖庫”按官兵大體平等的原則,統一支撥。

洪秀全按照事先規劃好的軍事體製,把廣大的教眾,按男女分別編營,男的統稱為兄弟,女的統稱為姐妹,大家地位平等,宣布共同討伐“妖朝”,定國號為太平天國,起義軍為太平軍。

經過激戰,太平軍攻下第一座城—永安城。

10月1日,洪秀全在一片歡呼聲中進入永安州城,把州衙署改為“天朝”。他又把楊秀清、馮雲山等人召集在一起,商議建立太平天國的各項製度,進行政權建設。12月17日,發布封王詔書,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加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所封的各王中,東王地位最高,其它諸王都要受東王節製。從此以後,楊秀清實際上掌握了太平天國的軍政大權。

接著,太平軍擺脫了清軍對永安的圍困,繼續北上,乘勝向湖南進軍,在全州北麵10裏的蓑衣渡附近.遭清兵攔截,太平軍損失慘重。在危急時刻,南王馮雲山奮不顧身,不幸身亡,時年僅30歲。太平軍折向東南,攻克道州、桂陽、郴州。9月,在攻打長沙的戰役中,西王蕭朝貴也不幸中炮犧牲,太平天國又失去了一位優秀的領導人,洪秀全得信後大怒,立即親自率軍圍攻長沙為蕭朝貴報仇。但長沙城防守極嚴密,太平軍攻了兩個月也未能攻下,於是調軍北上,克益陽、渡洞庭、下嶽州。1853年1月,占領了武昌城。

武昌是清政府在長江中遊的政治、軍事重鎮。武昌失守後,清朝鹹豐皇帝坐立不安,急命大軍堵截太平軍。但是,這時太平軍已發展到50萬人。浩浩蕩蕩的大軍從武昌出發,水陸並進,沿江而下,勢如破竹,連連攻克九江、安慶,乘勝在蕪湖一舉殲滅湘軍主力,主將曾國藩差一點就投湖自盡了。

接著就占領了南京,將南京改為天京,定為首都,建立了與清王朝相對峙的政權。

清軍不甘心失敗,迅速組織力量反撲。在孝陵衛一帶,紮下了江南大營;不久琦善在揚州城外,拚湊了一個江北大營。這兩股反革命力量嚴重威脅著天京的安全。

1856年,在天京附近,東王楊秀清親自指揮軍隊,打垮了清朝軍隊用來長期包圍天京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消滅了好幾萬敵人,解除了清軍對南京的威脅。

洪秀全決定出師北伐、西征。1853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從揚州出發,向清政府的老巢挺進。一路上,屢戰屢勝。但是由於孤軍深入,給養跟不上,北伐軍攻天津不下,被迫南撤山東。經過一年多艱苦戰鬥,這支精銳的隊伍因彈盡糧絕,於1855年全部壯烈犧牲,可歌可泣的太平軍北伐以失敗告終。

不久西征的軍隊也因為缺少援兵、被圍困兵敗。主將賴漢英被殺害,西征失敗。

這時,西自武漢,東到鎮江,都掌握在太平軍手中,太平軍掌握著南方大部分領土,到了軍事上的全盛時期。

天京變亂

就在太平天國革命取得很大勝利的時候,太平軍內部發生了為了奪權的相互殘殺,史稱“天京事變”,這以後太平天國就走下坡路了。

太平天國的領袖們,在進入天京以後,逐步滋長了居功自傲、享受的意識。當初創立拜上帝會時的平等思想,在他們腦海中逐漸淡忘了。他們不願再和部下同甘共苦,開始講排場、擺架子,製訂了嚴格的等級製度。洪秀全大興土木,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天王府,開始享受封建帝王的特權,過著奢侈腐化的生活,而把國家大事都交給楊秀清去處理。楊秀清自恃功高,仿效洪秀全,大修東王府。還常常貶抑其他諸王,與太平天國領導層中的許多人結下了怨恨。